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7-23页 |
·垂直切换算法 | 第17-21页 |
·无线异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 第21-2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算法优化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结构的分析 | 第28-31页 |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改进型垂直切换机制 | 第31-34页 |
·网络结构 | 第31-32页 |
·算法描述 | 第32-34页 |
·ACU判决策略 | 第34页 |
·性能分析 | 第34-36页 |
·仿真结果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联合无线资源管理的垂直切换算法优化 | 第39-57页 |
·引言 | 第39-41页 |
·体系结构 | 第41-44页 |
·网络模型及参数 | 第41页 |
·业务模型及参数 | 第41-42页 |
·基于无线资源管理的改进型VHO算法 | 第42-44页 |
·RRM-VHO算法的功能模块分析 | 第44-51页 |
·信息更新模块 | 第44页 |
·负载均衡模块 | 第44-45页 |
·新呼生成模块 | 第45-46页 |
·向上垂直切换模块 | 第46-47页 |
·向下垂直切换模块 | 第47页 |
·准入控制模块 | 第47-48页 |
·带宽借用模块 | 第48-49页 |
·带宽补偿模块 | 第49-51页 |
·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RRM-VHO算法的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与AREAS算法的性能比较和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多准则模糊优化的垂直切换算法 | 第57-79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 | 第58-61页 |
·模糊集合的概念 | 第58-59页 |
·隶属度函数 | 第59-61页 |
·模糊命题 | 第61页 |
·模糊推理 | 第61页 |
·基于模糊逻辑的预判决辅助垂直切换算法 | 第61-69页 |
·无线异构网络结构 | 第61-62页 |
·算法描述 | 第62-66页 |
·性能分析 | 第66-69页 |
·基于灰色预测的模糊逻辑垂直切换算法 | 第69-78页 |
·无线异构网络模型 | 第69页 |
·算法描述 | 第69-75页 |
·性能分析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层的全局移动性管理机制 | 第79-97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现有移动性管理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80-85页 |
·绑定更新开销 | 第81-82页 |
·平均切换延时 | 第82-83页 |
·丢包数 | 第83-85页 |
·改进型IDMP移动管理方案(IDMP-MM) | 第85-92页 |
·IDMP协议的网络结构和原理 | 第86-87页 |
·异构环境中的IDMP网络结构 | 第87页 |
·IDMP-MM的切换管理方案 | 第87-90页 |
·性能分析 | 第90-92页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92-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基于分离层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 第97-115页 |
·引言 | 第97-98页 |
·现有分离层协议的分析 | 第98-103页 |
·HIP协议 | 第98-99页 |
·Shim6 协议 | 第99-100页 |
·LISP协议 | 第100-101页 |
·I3 (Internet Indirection Infrastructure) | 第101-102页 |
·现有主机身份-位置标识分离协议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基于终端侧分离协议的基本切换机制 | 第103-104页 |
·一种基于终端侧分离协议的通用型移动管理方案 | 第104-108页 |
·网络模型 | 第104-105页 |
·基于终端侧分离协议的通用型移动管理方案 | 第105-107页 |
·切换延时的分析 | 第107-108页 |
·通用方案的应用实例: FH-Shim6 | 第108-113页 |
·单方主机发生移动的场景 | 第108-109页 |
·双方主机发生移动的场景 | 第109-110页 |
·性能分析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主要成果 | 第115-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在审的论文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
资助本论文的科研项目 | 第129-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