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3-21页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主线与内容 | 第21-26页 |
1.2.1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2.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4-26页 |
1.3 本课题的有关前期研究工作 | 第26-30页 |
2 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 | 第30-66页 |
2.1 数字化的时代背景 | 第30-34页 |
2.1.1 数字化及其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 第30-32页 |
2.1.2 数字化网络设施的建设 | 第32-34页 |
2.2 建筑业与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模式的趋同性 | 第34-45页 |
2.2.1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回顾 | 第34-36页 |
2.2.2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异同分析 | 第36-38页 |
2.2.3 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方式 | 第38-42页 |
2.2.4 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趋同性及可供借鉴的方面 | 第42-45页 |
2.3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 | 第45-57页 |
2.3.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形成思路 | 第45-47页 |
2.3.2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理论借鉴-制造业CIMS | 第47-51页 |
2.3.3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定义 | 第51-53页 |
2.3.4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模块构成 | 第53-57页 |
2.4 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的意义 | 第57-58页 |
2.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与住宅产业化 | 第58-61页 |
2.6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第61-6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3 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系统构成 | 第66-109页 |
3.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技术构成 | 第66-69页 |
3.2 虚拟施工技术 | 第69-79页 |
3.2.1 虚拟制造的概念 | 第69-70页 |
3.2.2 虚拟建造的概念 | 第70-72页 |
3.2.3 虚拟建造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72-77页 |
3.2.3.1 虚拟现实技术 | 第72-73页 |
3.2.3.2 仿真技术 | 第73-75页 |
3.2.3.3 优化技术 | 第75页 |
3.2.3.4 建模技术 | 第75-77页 |
3.2.3.5 软硬件基础 | 第77页 |
3.2.4 虚拟建造的工程应用综述 | 第77-79页 |
3.3 项目管理系统 | 第79-88页 |
3.3.1 施工应用软件的发展 | 第79-82页 |
3.3.1.1 项目管理软件 | 第79-81页 |
3.3.1.2 建筑业电子商务 | 第81-82页 |
3.3.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第82-86页 |
3.3.2.1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第82-84页 |
3.3.2.2 决策支持系统 | 第84-86页 |
3.3.3 其他辅助系统 | 第86-88页 |
3.4 自动化控制技术 | 第88-97页 |
3.4.1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 第88-89页 |
3.4.2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 第89-92页 |
3.4.3 数字化施工机械设备 | 第92-94页 |
3.4.4 建筑机器人技术 | 第94-97页 |
3.4.4.1 建筑机器人概述 | 第94-95页 |
3.4.4.2 机器人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 第95-97页 |
3.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系统集成 | 第97-108页 |
3.5.1 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集成的思想 | 第97-100页 |
3.5.2 系统集成模型 | 第100-10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4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应用实践 | 第109-160页 |
4.1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 第109-131页 |
4.1.1 上海正大广场钢结构施工的特点 | 第109-110页 |
4.1.2 正大广场钢结构施工虚拟实现 | 第110-119页 |
4.1.2.1 建模及静态组装 | 第110-112页 |
4.1.2.2 运动模拟 | 第112-115页 |
4.1.2.3 动态显示中的信息通道和实时干涉检测 | 第115-116页 |
4.1.2.4 桅杆起重机及其基座内力分析 | 第116-117页 |
4.1.2.5 厚板箱型截面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17-118页 |
4.1.2.6 建筑外观与城市场景虚拟漫游 | 第118-119页 |
4.1.3 虚拟施工取得的工程成果 | 第119-121页 |
4.1.4 广州体育馆钢结构施工中结构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 第121-131页 |
4.1.4.1 工程概况 | 第121-124页 |
4.1.4.2 对结构仿真提出的课题及实施过程 | 第124-131页 |
4.1.4.3 实施效果 | 第131页 |
4.2 企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和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体系的开发 | 第131-141页 |
4.2.1 中建三局企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 | 第131-134页 |
4.2.1.1 实施的背景 | 第131-132页 |
4.2.1.2 系统概述 | 第132-134页 |
4.2.2 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134-141页 |
4.2.2.1 系统开发的整体思路 | 第135-136页 |
4.2.2.2 系统的集成特点 | 第136-140页 |
4.2.2.3 系统的应用成效 | 第140-141页 |
4.3 计算机控制整体提升技术 | 第141-155页 |
4.3.1 整体提升控制的技术背景 | 第142-148页 |
4.3.1.1 提升技术简介 | 第142-144页 |
4.3.1.2 同步提升控制原理及动作过程 | 第144-148页 |
4.3.2 广州机库工程简介 | 第148-150页 |
4.3.3 整体提升方案的实施 | 第150-155页 |
4.3.3.1 提升吊点布置 | 第150-152页 |
4.3.3.2 液压泵站的布置 | 第152页 |
4.3.3.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布置 | 第152-154页 |
4.3.3.4 整体提升实施 | 第154-155页 |
4.4 数字化建筑施工集成系统应用模型 | 第155-1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5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对传统建筑施工的影响和评价 | 第160-194页 |
5.1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对传统施工生产的影响 | 第160-169页 |
5.1.1 对施工生产过程的影响 | 第160-164页 |
5.1.2 对施工生产模式的影响 | 第164-169页 |
5.2 管理和组织上的影响 | 第169-180页 |
5.2.1 引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 | 第169-171页 |
5.2.2 对工程管理手段的变革 | 第171-173页 |
5.2.3 对项目管理组织的影响 | 第173-177页 |
5.2.4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 第177-178页 |
5.2.5 影响并促使新的工程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出现 | 第178-180页 |
5.3 对建筑市场的影响 | 第180-182页 |
5.4 观念与文化上的影响 | 第182-185页 |
5.4.1 对思想观念上的影响 | 第182-183页 |
5.4.2 对文化上的影响 | 第183-185页 |
5.5 推进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5-193页 |
5.5.1 经济效益分析体系 | 第185-190页 |
5.5.2 信息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0-1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6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实施环境与推进展望 | 第194-223页 |
6.1 制造业先进生产理论的发展 | 第194-198页 |
6.1.1 制造技术的发展 | 第194-195页 |
6.1.2 制造业技术发展的动因 | 第195-197页 |
6.1.3 制造业信息技术发展给建筑业的启示 | 第197-198页 |
6.2 建筑业创新的技术特点 | 第198-201页 |
6.3 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 第201-203页 |
6.4 推进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环境创新的展望 | 第203-222页 |
6.4.1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现状中的障碍分析 | 第204-215页 |
6.4.1.1 政策环境方面因素 | 第204-206页 |
6.4.1.2 行业壁垒与过度竞争方面的因素 | 第206-209页 |
6.4.1.3 承包商内部因素 | 第209-213页 |
6.4.1.4 外部协作方面因素 | 第213页 |
6.4.1.5 建筑业实施信息技术的基础落后 | 第213-214页 |
6.4.1.6 其它因素 | 第214-215页 |
6.4.2 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推进环境创新展望 | 第215-22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22-223页 |
7 结论 | 第223-225页 |
致谢 | 第225-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8页 |
附录 | 第238-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