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背景 | 第12-13页 |
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一、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一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 第25-3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思想 | 第25-27页 |
一、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城市作用 | 第25-26页 |
二、重视科技力量,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 | 第26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优化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思想 | 第27-30页 |
一、发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立足点 | 第27页 |
二、发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理论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三、理论的反思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中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价值 | 第30-32页 |
一、系统科学的理论特征及其优势 | 第31页 |
二、系统科学在我国的理论进展及其价值 | 第31-32页 |
三、系统科学在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 第32页 |
第四节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中的科学发展观 | 第32-35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 第32-33页 |
二、科学发展观的特征 | 第33-34页 |
三、科学发展观在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优化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分析 | 第35-52页 |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的涵义及构成 | 第35-38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涵义 | 第35-36页 |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构成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演进 | 第38-40页 |
一、城乡二元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38页 |
二、城乡二元经济形成的历史发展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40-48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二、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比较 | 第42-47页 |
三、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社会问题 | 第48-52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问题 | 第48-49页 |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问题 | 第49页 |
三、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 | 第49-52页 |
第三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 第52-66页 |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测度分析 | 第52-56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内涵 | 第52-53页 |
二、二元经济结构优化测度指标构建 | 第53-56页 |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56-61页 |
一、互补机理 | 第56-59页 |
二、产业结构转换机理 | 第59页 |
三、合理收入分配机理 | 第59-60页 |
四、优化制度供给机理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1-66页 |
一、历史因素 | 第61-62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62-64页 |
三、政策体制因素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 第66-80页 |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一体化建设 | 第66-67页 |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 第66页 |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加大农业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 第67-70页 |
一、完善和落实各种农业优惠政策 | 第68-69页 |
二、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 第69页 |
三、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激发自主创业积极性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正确处理城与乡、工与农的互补关系 | 第70-73页 |
一、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 | 第70页 |
二、正确处理好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关系 | 第70-73页 |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 第73-75页 |
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第73-74页 |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 第74页 |
三、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 第74-75页 |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 第75页 |
第五节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 第75-77页 |
一、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 第75-76页 |
二、发展城市集群推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 第76页 |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第76-77页 |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入城门槛 | 第77页 |
第六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 第77-80页 |
一、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第77-78页 |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 第78页 |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78页 |
四、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 第78-80页 |
第五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 第80-90页 |
第一节 国家工业化的驱动 | 第80-83页 |
一、工业化对推动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80-82页 |
二、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城市化的驱动 | 第83-86页 |
一、城市化对推动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84-85页 |
二、城市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驱动 | 第86-90页 |
一、农业现代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87-88页 |
二、农业现代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88-90页 |
第六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统筹机制 | 第90-112页 |
第一节 城乡发展规划的统筹 | 第90-94页 |
一、城乡发展规划的统筹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90-91页 |
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的作用机理 | 第91-93页 |
三、城乡发展规划统筹的设计安排 | 第93-94页 |
第二节 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 | 第94-99页 |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94-95页 |
二、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的作用机理 | 第95-96页 |
三、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的深入推进 | 第96-99页 |
第三节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统筹 | 第99-104页 |
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99-100页 |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的作用机理 | 第100-102页 |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 | 第104-112页 |
一、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105-106页 |
二、城乡劳动就业统筹的作用机理 | 第106-108页 |
三、务实推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的发展 | 第108-112页 |
第七章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保障机制 | 第112-126页 |
第一节 政策保障机制 | 第112-116页 |
一、政府政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112-114页 |
二、政府政策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114-115页 |
三、努力构建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农业支持保护机制 | 第116-120页 |
一、农业支持保护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116-117页 |
二、农业支持保护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117-119页 |
三、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第120-126页 |
一、农村社会保障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 | 第120-121页 |
二、农村社会保障对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 第121-123页 |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123-126页 |
第八章 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协调实证研究 | 第126-141页 |
第一节 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现状分析 | 第126-129页 |
一、建国以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 第126-127页 |
二、当前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129-132页 |
一、历史发展惯性的制约 | 第130-131页 |
二、自然地理区位因素的制约 | 第131-132页 |
三、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 | 第132页 |
四、主观因素的制约 | 第132页 |
第三节 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协调的基本思路 | 第132-136页 |
一、客观分析当前吉林省所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 第133-136页 |
二、明确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协调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 第136页 |
第四节 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136-141页 |
一、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各类市场要素顺畅流通 | 第137页 |
二、努力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 第137页 |
三、加快自主创新,强化发展的科技引领 | 第137-138页 |
四、发挥长吉图先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 第138-139页 |
五、进一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自主协调增长能力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