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汽车动力转向器壳体 | 第17-21页 |
·动转壳体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 | 第17-18页 |
·动转壳体材质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汽车动转壳体的铸造方法发展及现状 | 第19-20页 |
·汽车动转壳体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AlSi10Mg(Cu)合金及其熔炼 | 第21-24页 |
·AlSi10Mg(Cu)合金 | 第21-22页 |
·Al-Si合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铝熔体处理技术 | 第24页 |
·铝硅合金的变质处理 | 第24-29页 |
·变质现象 | 第24-26页 |
·铝硅合金变质处理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26-27页 |
·铝硅合金变质机理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Sr变质 | 第29-32页 |
·Sr及Al-Sr合金的热力学 | 第29-30页 |
·Sr的变质机理 | 第30-31页 |
·Sr变质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32-35页 |
·研究对象S-Car动转壳体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AlSi10Mg(Cu)合金最佳Sr含量的确定 | 第35-57页 |
·Sr在AlSi10Mg(Cu)合金中的变质作用 | 第35-49页 |
·试验设备 | 第35页 |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35-37页 |
·Sr含量对AlSi10Mg(Cu)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37-45页 |
·Sr含量对AlSi10Mg(Cu)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Sr的变质作用分析 | 第47-49页 |
·Sr的重熔烧损和衰减情况研究 | 第49-51页 |
·实验设备 | 第49页 |
·试验条件 | 第49页 |
·Sr元素的烧损现象 | 第49-50页 |
·静置保温时间对铝液中Sr衰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Sr的烧损现象和未出现变质衰减现象分析 | 第51页 |
·Sr与铝液的吸气倾向 | 第51-55页 |
·试验设备 | 第52页 |
·试验条件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Sr含量与铝液的吸气倾向 | 第53-54页 |
·静置时间与吸气性 | 第54-55页 |
·Sr增强铝的吸气性分析 | 第55页 |
·AlSi10Mg(Cu)合金的最佳Sr含量的确定 | 第55-57页 |
第三章 S-Car金属型铸造工艺设计 | 第57-69页 |
·S-Car动转壳体的结构及三维造型 | 第57-59页 |
·S-Car动转壳体的结构及初步铸造工艺参数设计 | 第57-58页 |
·S-Car毛坯铸件的三维造型 | 第58-59页 |
·S-Car动转壳体的金属型铸造 | 第59-60页 |
·铸件的浇注位置、分型面的选择 | 第60-62页 |
·铸件的浇注位置 | 第60-61页 |
·铸件的分型面 | 第61-62页 |
·S-Car铸件浇注系统设计 | 第62-69页 |
·浇注系统的选择 | 第62-63页 |
·内浇口结构的确定 | 第63-64页 |
·确定直浇道结构 | 第64-65页 |
·计算浇注系统各组元的结构及尺寸 | 第65-66页 |
·S-Car铸件的冒口设计 | 第66-69页 |
第四章 S-Car铸件的浇注过程仿真模拟 | 第69-87页 |
·铸造仿真分析软件 | 第69-70页 |
·概述 | 第69页 |
·MAGMA软件特点及分析内容 | 第69-70页 |
·S-Car金属型浇注模拟仿真过程 | 第70-77页 |
·模具型腔与抽芯机构的几何模型 | 第71页 |
·几何模型的导入及材料组的设定 | 第71-72页 |
·网格划分 | 第72-73页 |
·模拟参数设置 | 第73-77页 |
·计算 | 第77页 |
·模拟结果分析与方案优化 | 第77-87页 |
·S-Car铸件充型及凝固过程分析 | 第77-81页 |
·优化浇注参数 | 第81-85页 |
·实际生产工艺优化方法 | 第85-87页 |
第五章 S-Car铸件的生产过程控制及检验 | 第87-91页 |
·铝液熔炼 | 第87页 |
·浇注过程 | 第87-88页 |
·无损探伤 | 第88-89页 |
·S-Car转向器壳体热处理 | 第89-90页 |
·S-Car铸件的预处理和装箱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