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裸甲藻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胞外抑藻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 赤潮第15页
 2 赤潮的成因第15-16页
   ·富营养化与赤潮第15页
   ·物理环境与赤潮第15-16页
 3 裸甲藻与赤潮第16页
 4 菌藻相互作用关系第16-17页
 5 国内外赤潮防治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6 溶藻微生物第18-19页
   ·溶藻细菌第18页
   ·溶藻放线菌第18-19页
   ·溶藻真菌第19页
   ·藻类病毒第19页
 7 从溶藻细菌中寻找溶藻活性物质第19-22页
   ·背景第19页
   ·研究进展第19-20页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新技术第20-22页
     ·固相萃取技术第20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与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第20-21页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第21-22页
 8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研究方法第22-23页
   ·紫外和可见光谱第22页
   ·红外光谱第22页
   ·质谱第22-23页
   ·核磁共振第23页
 9.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10. 本研究的意义第24-27页
第二章 两株溶解赤潮微藻的海洋溶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7-45页
 摘要第27页
 1 引言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材料第28-29页
     ·主要实验器材第28页
     ·藻种来源第28-29页
     ·培养基第29页
     ·藻种培养第29页
   ·方法第29-32页
     ·菌种的分离、筛选第29页
     ·藻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9-30页
     ·藻菌相互作用关系曲线第30页
     ·藻细菌的16SrDNA测序第30-32页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0-31页
       ·纯化回收第31页
       ·目的基因片段克隆第31页
       ·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1-32页
 3 菌种保藏第32页
 4. 实验结果第32-41页
   ·裸甲藻分别与两株菌不同浓度共培养的黄化现象第32-33页
   ·两株细菌与藻共培养第33-34页
   ·两株菌的电镜观察第34-36页
   ·两株菌的16S r DNA序列第36-38页
   ·基于16SrDNA的两株菌系统发育树第38-40页
   ·两株菌生理生化鉴定第40-41页
 5. 讨论第41-42页
 6 小结第42-45页
第三章 细菌HSB07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研究第45-61页
 摘要第45页
 1 引言第45-46页
 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6-4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6页
   ·实验材料第46-47页
     ·供试藻种与菌种第46页
     ·培养基第46-47页
 3 试验方法第47-50页
   ·小量发酵制备粗提物第47页
     ·小量发酵第47页
     ·制备粗提物第47页
     ·可行性分析第47页
   ·菌株HSB07代谢粗提物的制备第47-48页
     ·固体培养第47-48页
     ·液体培养第48页
     ·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第48页
   ·柱层析第48-50页
     ·TLC层析第48页
     ·硅胶柱第48-49页
     ·粗提物抑藻活性测定第49页
     ·凝胶柱层析第49页
     ·HPLC分析第49-50页
     ·核磁共振分析第50页
     ·质谱分析第50页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可行性分析第50-51页
   ·大量发酵的粗提物第51页
   ·硅胶柱分离第51-52页
   ·粗提物抑藻第52-53页
   ·凝胶柱层析第53页
   ·HPLC层析第53-54页
   ·活性组分#12氢谱分析第54-55页
   ·活性组分#12质谱分析第55-56页
   ·组分#4的氢谱第56页
 5 其他组分谱图第56-61页
第四章 细菌HSB07发酵条件优化第61-67页
 1. 引言第61页
 2. 主要仪器设备第61-62页
 3. 发酵方案设计第62-63页
 4. 实验结果第63-67页
全文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溴苯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降解特性及其固定化细胞研究
下一篇:氧化亚铁硫杆菌LY01分离鉴定及提高其氧化活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