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TE评价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节段透壁程度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仪器与方法 | 第11-13页 |
·延迟增强磁共振扫描 | 第11-12页 |
·超声心动图 | 第12-1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4-21页 |
·DE-MRI检查结果 | 第14页 |
·不同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14-15页 |
·不同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三维应变参数比较 | 第15-16页 |
·各整体参数与MIA的相关性分析 | 第16-17页 |
·ROC曲线特征 | 第17-18页 |
·乳头肌水平不同透壁节段的三维应变参数比较 | 第18-20页 |
·重复性检验结果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21-27页 |
·评估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重要性 | 第21页 |
·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方法 | 第21-23页 |
·DE-MRI对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价 | 第23页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价 | 第23-25页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梗死心肌的透壁程度的评价 | 第25-26页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价值与局限性 | 第26-2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综述: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价方法 | 第3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