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理论目的 | 第10页 |
·实践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构思框架图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国内外“心理资本”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心理资本的概念意义 | 第14-15页 |
·心理资本的理论构成 | 第15-16页 |
·心理资本的功能效应 | 第16页 |
·心理资本的开发干预 | 第16-17页 |
·心理资本的相关变量 | 第17页 |
·心理资本的研究评价 | 第17-18页 |
·国内外“压力管理”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压力的理论概念 | 第18页 |
·压力源及其反应 | 第18-20页 |
·职业压力与分析 | 第20-23页 |
·压力管理的理论 | 第23-24页 |
·国内外“职业倦怠”相关研究 | 第24-28页 |
·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25页 |
·职业倦怠的理论 | 第25-27页 |
·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 第27-28页 |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压力与倦怠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压力与倦怠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心理资本、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1-33页 |
·人口学资料 | 第31页 |
·社会学资料 | 第31-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质性研究: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 | 第33页 |
·量化研究: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结构方程法 | 第33页 |
·研究假设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理论分析 | 第35-38页 |
·心理资本的管理学基础 | 第35页 |
·心理资本的经济学基础 | 第35-36页 |
·心理资本的心理学基础 | 第36页 |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8-51页 |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确定 | 第38页 |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第38-39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9-40页 |
·职业压力量表信度检验 | 第39页 |
·职业倦怠量表信度检验 | 第39-40页 |
·效度分析 | 第40页 |
·线性分析模型 | 第40-46页 |
·职业压力5维度被试组均值比较T检验 | 第40页 |
·职业倦怠3因素被试组均值比较T检验 | 第40-41页 |
·心理资本4因素被试组均值比较T检验 | 第41页 |
·总样本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压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教师组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压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员工组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压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总样本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教师组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页 |
·员工组心理资本影响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6-51页 |
·部分中介模型:“职业压力—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结构方程模型 | 第46-47页 |
·完全中介模型:“职业压力—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结构方程模型 | 第47-48页 |
·高校教师模型:“职业压力—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结构方程模型 | 第48-49页 |
·企业员工模型:“职业压力—心理资本—职业倦怠”结构方程模型 | 第49-51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第51-57页 |
·心理资本对职业压力具有显著舒缓效应 | 第51-52页 |
·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或应激反应具有显著干预效应 | 第52页 |
·心理资本缓冲或干预职业压力所致职业倦怠的形成 | 第52-53页 |
·提升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建议 | 第53-54页 |
·对提升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建议 | 第54-5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研究总结论 | 第5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研究所用调查问卷(节选)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