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表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14页 |
| ·疾病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 ·中止标准 | 第13页 |
|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3页 |
|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3-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样本量 | 第15页 |
| ·随机方法 | 第15页 |
| ·对照 | 第15页 |
| ·盲法 | 第15-16页 |
| ·伦理审批和临床注册 | 第16页 |
|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 ·合并用药 | 第16页 |
| ·针剌治疗 | 第16-17页 |
| ·穴位选择 | 第16页 |
| ·穴位定位 | 第16-17页 |
| ·针具 | 第17页 |
| ·针刺操作 | 第17页 |
| ·治疗周期 | 第17页 |
| ·静息态mi数据采集 | 第17-18页 |
|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 ·一般项目 | 第18页 |
| ·生物学指标 | 第18-19页 |
| ·临床变量 | 第19页 |
| ·数据统计 | 第19-20页 |
| ·一般情况 | 第19页 |
| ·临床变量分析 | 第19-20页 |
| ·fMRI数据分析 | 第20页 |
| ·质量控制 | 第20-21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 ·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 第21页 |
| ·临床变量观察结果 | 第21-22页 |
| ·ReHo结果 | 第22-26页 |
| ·针刺治疗组治疗前与健康被试ReHo存在差异的脑区 | 第22-24页 |
|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ReHo的影响 | 第24-26页 |
| 4 讨论 | 第26-35页 |
| ·针刺治疗中风疗效肯定,是古今常用的治疗中风的方法 | 第26-28页 |
| ·fMRI是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中枢机制的有效手段 | 第28-30页 |
|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探讨 | 第30-35页 |
| ·针刺治疗前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 | 第30-32页 |
| ·针刺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 | 第32-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附件 | 第43-62页 |
| 附件1 综述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43-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件2 量表 | 第53-62页 |
| 简易智能量表(MMSE) | 第53-55页 |
|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 | 第55-57页 |
| 简化Fugl-Meyer量表(FMA) | 第57-60页 |
| 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 | 第60-62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