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广播、电视工作理论论文

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专硕人才培养模式探赜--以西北大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9页
        1.2.1 媒介融合研究综述第9-14页
        1.2.2 广播电视专硕研究综述第14-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点第19-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广播电视学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第20-26页
    2.1 高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2.1.1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初创期(1959—1980)第20-21页
        2.1.2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发展期(1980—1993)第21页
        2.1.3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繁荣期(1993—2011)第21-22页
        2.1.4 变动当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2011年—至今)第22-23页
    2.2 广播电视艺术学现状分析第23-26页
        2.2.1 专业方向设置分析第23-24页
        2.2.2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分析第24-26页
第三章 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影响第26-38页
    3.1 媒介融合概述第26-28页
        3.1.1 媒介融合定义第26-27页
        3.1.2 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尝试第27-28页
    3.2 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行业的革命性影响第28-30页
        3.2.1 技术融合第28-29页
        3.2.2 传播权力分化第29页
        3.2.3 融合新闻第29页
        3.2.4 叙事方式的变化第29-30页
    3.3 媒介融合对行业人才的深刻影响第30-32页
        3.3.1 知识体系变化,业界呼唤“全媒体”人才第30页
        3.3.2 角色定位的变化第30-31页
        3.3.3 传播理念的变化第31页
        3.3.4 团队协作能力作用更加凸显第31-32页
    3.4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人才培养暴露问题第32-38页
        3.4.1 学科定位的多重矛盾第32-33页
        3.4.2 课程设置未与新媒介环境实现良好对接第33-34页
        3.4.3 课程设置灵活度不高研究生自主选择权小第34-35页
        3.4.4 传统的教学方式分析第35-36页
        3.4.5 师资构成不平衡第36页
        3.4.6 入学门槛低造成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第36-37页
        3.4.7 硬件设施落后陈旧第37-38页
第四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专硕人才培养思考第38-50页
    4.1 广播电视学科定位分析第38-39页
        4.1.1 技术基因变化导致广播电视定义外延与边界模糊第38页
        4.1.2 广播电视学科外延第38-39页
    4.2 协作共生搭建校媒合作平台第39-43页
        4.2.1 校媒合作的逻辑可能性第39-40页
        4.2.2 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40-41页
        4.2.3 多元化校媒合作第41-43页
    4.3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深度尝试第43-47页
        4.3.1 美国跨学科经验第43-44页
        4.3.2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第44-46页
        4.3.3 跨团队教学模式第46-47页
    4.4 “2+2+1+1.5”培养模式探索和灵活人才选拔第47-50页
        4.4.1 “2+2+1+1.5”培养模式探索第47-49页
        4.4.2 灵活人才选拔制度第49-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中韩主语省略对比研究
下一篇:同时代女性的言说--林芙美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