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工业余热资源状况 | 第13-14页 |
| ·钢铁企业余热回收 | 第14-15页 |
| ·国内中低温余热回收的主要技术 | 第15-17页 |
| ·水泥窑炉低温余热发电 | 第15-16页 |
| ·干熄焦余热发电 | 第16-17页 |
| ·烧结低温余热发电 | 第17页 |
| ·有机朗肯循环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有机朗肯循环的关键技术 | 第22-25页 |
| ·工质的选择 | 第22-23页 |
| ·热交换器的优化 | 第23-24页 |
| ·膨胀机的设计 | 第24-25页 |
| ·系统热经济性评价 | 第25页 |
| ·有机朗肯循环的关键技术 | 第25-28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 | 第25-26页 |
|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26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 第2章 有机朗肯循环的模型的建立 | 第28-39页 |
| ·系统循环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不带IHE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 ·带IHE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 | 第29-30页 |
| ·添加过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模型 | 第30页 |
| ·工质泵加压泵模型 | 第30-31页 |
| ·透平模型 | 第31-32页 |
| ·回热器模型 | 第32-33页 |
| ·蒸发器模型 | 第33-34页 |
| ·过热段模型 | 第33-34页 |
| ·蒸发段模型 | 第34页 |
| ·预热段模型 | 第34页 |
| ·冷凝器模型 | 第34-37页 |
| ·冷凝器单相冷却模型 | 第35-36页 |
| ·冷凝器两项冷凝段模型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优选 | 第39-57页 |
| ·有机工质的简介 | 第39页 |
| ·MATLAB和NIST Refprop混合编程简介 | 第39-40页 |
| ·工质筛选的初始条件及假定 | 第40-41页 |
| ·工质的筛选 | 第41-44页 |
| ·工质的初选 | 第41-43页 |
| ·工质在变动工况下蒸发温度 | 第43-44页 |
| ·工质在变动工况下的多目标优化 | 第44-53页 |
| ·系统效率的优化 | 第44-46页 |
| ·膨胀机入口体积流率的优化 | 第46-48页 |
| ·膨胀比的优化 | 第48-51页 |
| ·蒸发温度的优化 | 第51-52页 |
| ·工质的最优化区域 | 第52-53页 |
| ·最优工作区间内工质的优选 | 第53-56页 |
| ·系统效率及工质优选 | 第54-55页 |
| ·工质的环保性能及优选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系统的热力评价及分析 | 第57-71页 |
| ·蒸发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 ·蒸发压力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蒸发压力对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 ·冷凝温度温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冷凝温度对系统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添加中间换热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2-67页 |
| ·添加中间换热器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62-66页 |
| ·回热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 ·过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系统SIMULINK动态仿真 | 第71-81页 |
| ·SIMULINK仿真及系统仿真简介 | 第71-72页 |
| ·SIMULINK仿真简介 | 第71页 |
| ·系统仿真简介 | 第71-72页 |
| ·组件的建立 | 第72-77页 |
| ·蒸发器模块 | 第73-75页 |
| ·膨胀机模块 | 第75页 |
| ·冷凝器模块 | 第75-76页 |
| ·工质泵模型 | 第76页 |
| ·效率计算模块 | 第76-77页 |
| ·仿真过程的流程控制 | 第77页 |
|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启动控制 | 第77页 |
| ·最优化工作区间的控制 | 第77页 |
| ·系统仿真的结果显示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