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我国大城市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6页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1-12页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案例分析法第16页
   ·创新点第16-17页
     ·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6页
     ·提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3页
   ·大城市概念界定及特点第17页
     ·概念界定第17页
     ·特点第17页
   ·自然灾害概念界定及特点第17-18页
     ·概念第17-18页
     ·特点第18页
   ·政府能力概念界定及构成第18-20页
     ·概念界定第18-19页
     ·政府能力的构成第19-20页
   ·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综合减灾理论第20-23页
第3章 当前我国大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脆弱性第23-26页
   ·大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第23-24页
     ·具有地域性色彩第23页
     ·以气象灾害为主第23页
     ·与其他灾害结合呈现复合性特征第23-24页
   ·大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第24-26页
     ·基础设施的脆弱第24页
     ·地质条件的脆弱第24-25页
     ·人口爆炸的脆弱第25-26页
第4章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分析第26-35页
   ·我国大城市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现状第26-28页
     ·具备信息收集和档案管理能力第26页
     ·已经具备风险隐患排查能力第26页
     ·灾前动态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第26-27页
     ·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升第27页
     ·灾后重建与评估能力不断提升第27-28页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问题第28-31页
     ·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不强第28页
     ·灾害联动协调能力较弱第28-29页
     ·科技支撑能力仍不强第29页
     ·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能力较弱第29-30页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保障能力较弱第30页
     ·灾害心理救助能力缺乏第30-31页
     ·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第31页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问题的产生原因第31-35页
     ·减灾理念不够科学第31-32页
     ·现行分散的灾害管理体制缺乏整合性第32页
     ·应灾法制不健全第32-33页
     ·政府部门间联动协调机制不健全第33页
     ·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不灵活第33-34页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第34-35页
第5章 提升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对策第35-42页
   ·树立科学的应灾理念第35-36页
     ·增强政府对应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第35页
     ·树立常态化的应灾理念第35-36页
   ·加强应灾法制建设第36-37页
     ·建立自然灾害基本法第36页
     ·制定专项自然灾害管理法第36-37页
   ·健全政府部门间联动协调机制第37-38页
     ·建立综合应灾管理机构第37页
     ·完善政府部门间的联动机制第37-38页
   ·健全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第38-39页
     ·加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第38页
     ·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作第38-39页
     ·加强与媒体的互动第39页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第39-40页
     ·处理好城市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第39-40页
     ·重视避难场所的建设第40页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第40-41页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第41-42页
第6章 结论第42-44页
   ·研究观点第42页
     ·应对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第42页
     ·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需提升第42页
     ·“一案三制”有待于继续完善第42页
   ·研究设想及不足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轧氧化铁皮表面状态研究和控制工艺开发
下一篇:模糊神经petri网在绝缘子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