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价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6页 |
·提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大城市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17页 |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特点 | 第17页 |
·自然灾害概念界定及特点 | 第17-18页 |
·概念 | 第17-18页 |
·特点 | 第18页 |
·政府能力概念界定及构成 | 第18-20页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政府能力的构成 | 第19-20页 |
·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综合减灾理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大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脆弱性 | 第23-26页 |
·大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23-24页 |
·具有地域性色彩 | 第23页 |
·以气象灾害为主 | 第23页 |
·与其他灾害结合呈现复合性特征 | 第23-24页 |
·大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 第24-26页 |
·基础设施的脆弱 | 第24页 |
·地质条件的脆弱 | 第24-25页 |
·人口爆炸的脆弱 | 第25-26页 |
第4章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分析 | 第26-35页 |
·我国大城市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现状 | 第26-28页 |
·具备信息收集和档案管理能力 | 第26页 |
·已经具备风险隐患排查能力 | 第26页 |
·灾前动态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 第26-27页 |
·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升 | 第27页 |
·灾后重建与评估能力不断提升 | 第27-28页 |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问题 | 第28-31页 |
·灾害预警预报能力不强 | 第28页 |
·灾害联动协调能力较弱 | 第28-29页 |
·科技支撑能力仍不强 | 第29页 |
·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能力较弱 | 第29-30页 |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保障能力较弱 | 第30页 |
·灾害心理救助能力缺乏 | 第30-31页 |
·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 | 第31页 |
·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问题的产生原因 | 第31-35页 |
·减灾理念不够科学 | 第31-32页 |
·现行分散的灾害管理体制缺乏整合性 | 第32页 |
·应灾法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政府部门间联动协调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不灵活 | 第33-34页 |
·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 | 第34-35页 |
第5章 提升我国大城市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对策 | 第35-42页 |
·树立科学的应灾理念 | 第35-36页 |
·增强政府对应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 第35页 |
·树立常态化的应灾理念 | 第35-36页 |
·加强应灾法制建设 | 第36-37页 |
·建立自然灾害基本法 | 第36页 |
·制定专项自然灾害管理法 | 第36-37页 |
·健全政府部门间联动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建立综合应灾管理机构 | 第37页 |
·完善政府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 第37-38页 |
·健全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 | 第38-39页 |
·加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 | 第38页 |
·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作 | 第38-39页 |
·加强与媒体的互动 | 第39页 |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 第39-40页 |
·处理好城市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39-40页 |
·重视避难场所的建设 | 第40页 |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第40-41页 |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4页 |
·研究观点 | 第42页 |
·应对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 | 第42页 |
·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需提升 | 第42页 |
·“一案三制”有待于继续完善 | 第42页 |
·研究设想及不足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