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7页 |
·两态/多态反应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 第17-32页 |
·势能面概述 | 第17-18页 |
·势能面交叉的规则 | 第18-20页 |
·非绝热过程和势能面交叉的关系 | 第20-21页 |
·过渡态理论 | 第21-24页 |
·非绝热过渡态理论 | 第24-25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5-27页 |
·能量跨度模型 | 第27-32页 |
第三章 Pt~+(~2D)催化 H_2O 和 CH_4制取水煤气循环反应的理论探究 | 第32-47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计算方法和理论方法 | 第33-35页 |
·几何构型的优化 | 第33页 |
·能量跨度模型理论 | 第33-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势能面的交叉 | 第35-36页 |
·催化反应路径分析 | 第36-39页 |
·~2Pt~+催化 CH_4反应历程 | 第39-40页 |
·~2Pt(CH_2)~+和 H_2O 的反应历程 | 第40-42页 |
·~2Pt(CHOH)+和 H_2O 反应历程 | 第42-43页 |
·~2(H_2O)Pt(CO)~+的分解反应历程 | 第43-44页 |
·应用能量跨度模型评价循环反应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引用能量跨度模型探究 FeO_(1–3)催化 CO 和 O_2循环反应的机理 | 第47-61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计算方法和理论方法 | 第48-51页 |
·非绝热过渡态理论 | 第48页 |
·能量跨度模型理论 | 第48-50页 |
·几何构型的优化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催化路径分析 | 第51-56页 |
·CPs 和 MECPs | 第56-59页 |
·利用能量跨度模型分析循环反应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