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指导老师及课题小组成员介绍 | 第1-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 前言 | 第15-24页 |
|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份包括 | 第16-17页 |
| 2. 易损斑块的定义、特征及病理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 第18-19页 |
| 4. 易损斑块破裂病理生理过程及后果 | 第19-21页 |
| ·易损斑块破裂病理生理过程 | 第19-21页 |
| ·后果 | 第21页 |
| 5.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 6. DCE-MR在斑块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 第22-24页 |
| 1 病例与方法 | 第24-27页 |
| ·一般资料 | 第24页 |
| ·颈动脉超声检测 | 第24-25页 |
| ·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Tissue 4D)检查 | 第25页 |
| ·斑块组份的磁共振观察 | 第25-26页 |
| ·生化指标 | 第2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6-27页 |
| 2 结果 | 第27-28页 |
| ·纤维帽是否完整 | 第27页 |
| ·斑块面积、脂核大小及脂核占整个斑块面积百分比 | 第27页 |
| ·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及炎症反应程度 | 第27页 |
| ·血脂相关性剩留风险的研究 | 第27页 |
| ·K~(trans)与脂核和 hs-CRP 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34页 |
| ·本研究的价值及成果 | 第28-32页 |
| ·本研究创新性 | 第32-33页 |
| ·本研究限制性 | 第33-34页 |
| 4 结论 | 第34-35页 |
| 附表、图 | 第35-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 综述 | 第47-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