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皮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建筑的皮的发展历史 | 第9-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 ·皮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概念的辨析 | 第15-18页 |
| ·皮与外墙 | 第16-17页 |
| ·皮与立面 | 第17-18页 |
| ·论文结构的安排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关于建筑表皮问题的研究 | 第19-35页 |
| ·表皮的定义 | 第19-24页 |
| ·建筑表皮的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 ·建筑表皮的分类——重表皮和轻表皮 | 第23-24页 |
| ·建筑表皮与环境的关系 | 第24-25页 |
| ·表皮与自然环境 | 第24-25页 |
| ·表皮与人工环境 | 第25页 |
| ·光影对建筑表皮的影响 | 第25-27页 |
| ·自然光影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人造光影的影响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页 |
| ·人与建筑表皮的关系 | 第27-31页 |
| ·人对建筑的需要 | 第27-29页 |
| ·建筑表皮对人行为空间的影响 | 第29页 |
| ·建筑表皮的表情 | 第29-31页 |
| ·非表皮因素对表皮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科学技术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气候的影响 | 第33页 |
| ·人文因素与地域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关于建筑内皮问题的研究 | 第35-45页 |
| ·界面的概念的引入 | 第35-37页 |
| ·界面存在的目的 | 第35-36页 |
| ·界面存在的意义 | 第36-37页 |
| ·建筑内皮的概念——室内界面 | 第37页 |
| ·界面与空间 | 第37-39页 |
| ·界面形态的空间表达 | 第38页 |
| ·界面是空间的中介 | 第38-39页 |
| ·界面的形式与表达 | 第39-41页 |
| ·点的表达 | 第39-40页 |
| ·线的表达 | 第40-41页 |
| ·面的表达 | 第41页 |
| ·室内界面设计元素 | 第41-42页 |
| ·界面的变异 | 第42-45页 |
| ·流动的界面 | 第43页 |
| ·折叠的界面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中外建筑皮的比较与研究 | 第45-54页 |
| ·中国古代建筑关于“皮”的概述 | 第45-48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皮”的特点 | 第45-46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皮”的材料 | 第46-48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界面中的哲学 | 第48-49页 |
| ·中国古代建筑的界面形式 | 第49-50页 |
| ·中国当代建筑关于“皮”的研究 | 第50页 |
| ·外国建筑中的“皮” | 第50-53页 |
| ·古典主义的建筑表皮观 | 第50-51页 |
| ·现代主义的建筑表皮观 | 第51-52页 |
|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表皮观 | 第52-53页 |
| ·建筑的皮的觉醒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建筑关于建筑的皮新的探索 | 第54-59页 |
| ·探索建筑表皮的新视角 | 第54页 |
| ·成功案例的说明——壳 | 第54-55页 |
| ·建筑的皮形态发展的新趋势 | 第55-57页 |
| ·数字化的“皮” | 第55-56页 |
| ·媒体化的“皮” | 第56页 |
| ·生态化的“皮” | 第56-57页 |
| ·建筑的皮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57-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