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界定要素 | 第10-11页 |
(一)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要素 | 第10-11页 |
二、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 第11-14页 |
(一)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 | 第11-12页 |
(二)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三、 新型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16页 |
(一) 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必然性 | 第14页 |
(二) 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法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 第16-26页 |
一、 学校学位教育模式 | 第16-21页 |
(一) 法学本科教育 | 第16-17页 |
(二) 脱产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 第17-18页 |
(三) 法学硕士学位教育 | 第18-20页 |
(四) 法学博士学位教育 | 第20-21页 |
二、 实践教育模式 | 第21-23页 |
(一) 观摩庭审教学 | 第21页 |
(二) 模拟法庭教学 | 第21-22页 |
(三) 社会公益服务 | 第22页 |
(四) 法律援助 | 第22-23页 |
(五) 专业实习 | 第23页 |
三、 法律继续教育模式 | 第23-26页 |
(一) 法律继续教育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 法律继续教育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 第26-34页 |
一、 学校学位教育之缺陷 | 第26-29页 |
(一) 法学本科教育的存废 | 第26页 |
(二) 脱产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困境 | 第26-27页 |
(三) 法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困惑 | 第27-28页 |
(四) 博士学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二、 实践教育之缺陷 | 第29-31页 |
(一) 实践教学时间少 | 第29页 |
(二)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 第29页 |
(三) 实践教学缺乏条件支持 | 第29-30页 |
(四) 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三、 法律继续教育之缺陷 | 第31-34页 |
(一) 不被重视,流于形式 | 第31页 |
(二) 缺乏对法律继续教育的投入 | 第31-32页 |
(三) 受教育的时间短 | 第32页 |
(四) 教学方法单一,忽略思维创新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34-49页 |
一、 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思维 | 第34-36页 |
(一) 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法律思维 | 第34-35页 |
(二) 培养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思维 | 第35-36页 |
二、 构建新型的学校教育模式 | 第36-43页 |
(一) 推行以人为本的个性教育 | 第36-37页 |
(二)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合理化改革 | 第37-38页 |
(三) 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 | 第38-42页 |
(四) 不断完善教学新机制 | 第42-43页 |
三、 加强实践教育的思考 | 第43-46页 |
(一) 增加法学实践教学课时 | 第43-44页 |
(二) 制订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计划 | 第44-45页 |
(三) 提高实践教学的办学水平 | 第45页 |
(四)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 第45-46页 |
四、 充分重视法律继续教育 | 第46-49页 |
(一) 强化法律继续教育观念 | 第46页 |
(二) 加大法律继续教育投入 | 第46-47页 |
(三) 增加法律继续教育的时间 | 第47页 |
(四) 培养法律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