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国内外油气管道腐蚀危害 | 第11页 |
| ·国内外管道腐蚀防护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4页 |
| ·添加缓蚀剂 | 第12页 |
| ·内涂层保护 | 第12页 |
| ·阴极保护 | 第12-13页 |
| ·耐蚀合金 | 第13页 |
| ·双金属复合管 | 第13-14页 |
| ·双金属复合管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双金属复合管的制造工艺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内外双金属复合管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外双金属复合管腐蚀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双金属复合管腐蚀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创新点 | 第23-25页 |
| 2 管道腐蚀的影响因素及测试方法 | 第25-47页 |
| ·管道腐蚀介质影响因素 | 第25-33页 |
| ·腐蚀介质影响 | 第25-30页 |
| ·管道运行参数影响 | 第30-33页 |
| ·管道电化学实验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 ·管道电化学腐蚀判断 | 第33-34页 |
| ·腐蚀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 ·金属腐蚀的评定方法 | 第37-40页 |
| ·腐蚀介质测试分析方法 | 第40-44页 |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第40-41页 |
| ·离子色谱 | 第41-42页 |
| ·矿化度计算 | 第42-43页 |
| ·水质类型计算 | 第43页 |
| ·水质分析总报告 | 第43-44页 |
| ·电化学实验测试方法 | 第44-47页 |
| ·材料选择 | 第44页 |
| ·测试电极的制备 | 第44页 |
| ·化学试剂与测试仪器 | 第44-47页 |
| 3 复合管内衬合金抗腐蚀性能研究 | 第47-69页 |
| ·复合管内衬合金电化学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 ·试验方案 | 第47-48页 |
| ·试验仪器 | 第48页 |
| ·试验过程 | 第48-49页 |
| ·S2-浓度对 316L 和 304 号钢腐蚀性能影响 | 第49-52页 |
| ·316L 和 304 号钢在不同浓度 S2-中的交流阻抗曲线 | 第49-50页 |
| ·316L 和 304 号钢在不同浓度 S2-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50-52页 |
| ·温度对 316L 和 304 号钢腐蚀性能影响 | 第52-55页 |
| ·316L 和 304 号钢在不同温度中的交流阻抗曲线 | 第52-53页 |
| ·316L 和 304 号钢在不同温度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53-55页 |
| ·Cl-和 S2-共存条件下对 316L 和 304 钢材腐蚀性能影响 | 第55-68页 |
| ·不同浓度 Cl-对 316L 和 304 号钢腐蚀性能影响 | 第55-59页 |
| ·不同作用时间对 316L 和 304 号钢腐蚀性能影响 | 第59-63页 |
| ·316L 和 304 号钢在有 Cl-和 S2-存在下的对比研究 | 第63-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4 漏失状态复合管电偶腐蚀行为研究 | 第69-97页 |
| ·电偶腐蚀及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 ·漏失工况下的电偶腐蚀分析 | 第70-75页 |
| ·电极电位分析 | 第70-71页 |
| ·SEM/EDS 分析 | 第71-75页 |
| ·电化学试验方法 | 第75-77页 |
| ·试验方案 | 第75页 |
| ·试验仪器 | 第75-76页 |
| ·试验过程 | 第76-77页 |
|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7-90页 |
| ·偶接前 20G 和 316L 的腐蚀行为 | 第77-82页 |
| ·偶接后 20G 和 316L 的腐蚀行为 | 第82-90页 |
| ·阴极保护电位确定 | 第90-95页 |
| ·20G 保护电位确定 | 第90-91页 |
| ·316L 保护电位确定 | 第91-95页 |
| ·讨论 | 第95页 |
| ·小结 | 第95-97页 |
| 5 双金属复合管焊缝组织可靠性研究 | 第97-121页 |
| ·316L-20G 复合管焊缝接头形式 | 第97-99页 |
| ·双金属复合管焊缝主要缺陷 | 第99-100页 |
| ·复合管焊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9页 |
| ·复合管常见焊接缺陷分析 | 第99-100页 |
| ·复合管焊缝测试试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 ·试验方案 | 第100-101页 |
| ·试验仪器 | 第101-102页 |
| ·试验过程 | 第102页 |
| ·316L-20G 复合管焊缝组织元素扩散分析 | 第102-107页 |
| ·316L-20G 复合管焊缝区域元素分析 | 第102-103页 |
| ·焊缝组织线扫描分析 | 第103-106页 |
| ·复合管焊缝元素扩散分析 | 第106-107页 |
| ·焊缝组织元素扩散机理及模型研究 | 第107-113页 |
| ·焊缝组织元素扩散机理 | 第107-110页 |
| ·合金元素的迁移扩散方程 | 第110-113页 |
| ·焊缝电化学腐蚀综合测试 | 第113-120页 |
| ·焊缝腐蚀形貌分析 | 第113-114页 |
| ·焊缝电化学腐蚀测试 | 第114-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21-12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2-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 附录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