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前言 | 第8-11页 |
·国内哺乳动物被毛的微观形态学及换毛序的研究概况 | 第8-9页 |
·哺乳动物体被传热性能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松鼠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2 室内人工养殖松鼠和取皮的方法 | 第13-15页 |
·养殖地区的气候特点 | 第13-14页 |
·人工养殖松鼠的环境因子 | 第13页 |
·人工养殖松鼠的笼舍 | 第13页 |
·笼舍的卫生处理 | 第13页 |
·饲料和饲喂时间 | 第13-14页 |
·松鼠的取皮方法 | 第14页 |
·选定好取皮对象 | 第14页 |
·松鼠的处死方法 | 第14页 |
·取皮 | 第14页 |
·皮张处理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3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第15-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材料 | 第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松鼠个体形态性状测量 | 第15-16页 |
·被毛光镜样本的制备 | 第16页 |
·制作毛的鳞片压模片和髓质花纹片 | 第16-17页 |
·电镜样本的制备 | 第17页 |
·数据测量 | 第17页 |
·毛皮稳态过程热物性参数测试 | 第17页 |
·被毛形态学性状测量 | 第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松鼠毛皮热物性测试的数据处理 | 第17页 |
·被毛不同性状因子的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4 结果和分析 | 第19-29页 |
·秋季换毛期皮板变化 | 第19-20页 |
·皮板颜色变化 | 第19-20页 |
·个体年龄对换毛程度的影响 | 第20页 |
·秋季换毛期被毛各性状因子的变化 | 第20-25页 |
·耳部簇毛的长度变化 | 第20-21页 |
·各部位新生被毛的长度变化 | 第21-22页 |
·不同采样时期、不同部位直针毛和绒毛出现毛根无髓样本的比例 | 第22页 |
·不同时间背臀部毛皮的传热系数 | 第22-23页 |
·不同时间背臀部毛皮传热系数趋势图 | 第23-24页 |
·各时间阶段背臀部毛皮传热系数差异性分析 | 第24页 |
·背臀部毛皮传热系数与直针毛长度的回归方程 | 第24-25页 |
·冬夏季被毛比较 | 第25-27页 |
·毛被形态特征 | 第25页 |
·冬夏季直针毛形态学性状比较 | 第25-27页 |
·冬夏季绒毛形态学性状比较 | 第27页 |
·背中部冬季直针毛、绒毛鳞片类型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5 讨论 | 第29-32页 |
·室内环境对松鼠换毛的影响 | 第29页 |
·松鼠秋季换毛序的探讨 | 第29页 |
·换毛期个体差异导致被毛保温性能的差异 | 第29-30页 |
·换毛期不同月份毛皮保温性能的差异 | 第30页 |
·从被毛结构探讨秋季换毛期被毛保温性能的差异 | 第30页 |
·松鼠被毛髓质、鳞片的特点和作用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存在的不足 | 第31-32页 |
·实验创新性 | 第31页 |
·实验不足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附录 | 第39-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