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关系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艾滋病防治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回顾 | 第11-13页 |
| (一) 凉山彝族艾滋病研究 | 第11-12页 |
| (二) 凉山彝族家支研究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一) 定量研究 | 第13-14页 |
| (二) 质性研究 | 第14页 |
| (三)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凉山彝族自治州基本情况介绍 | 第16-19页 |
| 一、总体情况 | 第16页 |
| (一) 历史沿革 | 第16页 |
| (二) 民族与人口 | 第16页 |
| 二、文化习俗 | 第16-19页 |
| (一) 婚姻制度 | 第16-17页 |
| (二) 宗教信仰 | 第17页 |
| (三) 家支制度 | 第17页 |
| (四) 传统节日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凉山彝族艾滋病疫情及原因分析 | 第19-27页 |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 (一)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 第19页 |
| (二)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 | 第19页 |
| (三)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 | 第19-20页 |
| (四) 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 | 第20页 |
| (五) 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 | 第20-22页 |
| (六) 家中感染艾滋病的人数 | 第22页 |
| 二、凉山彝族艾滋病疫情介绍 | 第22-24页 |
| (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疫情通报 | 第22-23页 |
| (二) 疫情流行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 三、凉山彝族艾滋病流行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 (一) 当地毒品盛行 | 第24-25页 |
| (二) 性观念较为开放 | 第25页 |
| (三) 艾滋病防治意识淡薄 | 第25页 |
| 四、传统艾滋病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 第25-27页 |
| (一) 无法有效打击吸毒、犯毒行为 | 第25-26页 |
| (二) 无法彻底改变彝族传统性观念 | 第26页 |
| (三) 无法有效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家支在凉山彝族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功能分析 | 第27-40页 |
| 一、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介绍 | 第27-31页 |
| (一) 家支的由来 | 第27-28页 |
| (二) 家支的特征 | 第28-29页 |
| (三) 家支的职能 | 第29-31页 |
| 二、家支在凉山彝族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功能 | 第31-40页 |
| (一) 有效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 第31-32页 |
| (二) 有效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 | 第32-35页 |
| (三) 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 | 第35-4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 第40-45页 |
| 一、家支在凉山彝族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不足 | 第40页 |
| (一) 艾滋病防治宣传力度不够 | 第40页 |
| (二) 经济实力有限 | 第40页 |
| (三) 缺乏专业防治知识 | 第40页 |
| (四) 家支消极功能的妨碍 | 第40页 |
| 二、建议与对策 | 第40-43页 |
| (一) 强化家支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 第40-41页 |
| (二) 加大家支禁毒力度 | 第41页 |
| (三) 加强彝语防艾宣传资料的开发 | 第41-42页 |
| (四) 加强宗教文化对防艾知识的宣传 | 第42页 |
| (五) 逐渐改变彝族传统性观念 | 第42-43页 |
| 三、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模式总结 | 第43-45页 |
| (一) 艾滋病防治的强关系介入视角介绍 | 第43-44页 |
| (二) 强关系介入模式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