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什么是“赋诗” | 第10-11页 |
二、“赋诗”的原则和方法 | 第11页 |
三、“赋诗”的作用 | 第11页 |
四、“赋诗”产生的文化机制 | 第11-14页 |
第1章 《左传》、《国语》用《诗》概说 | 第14-18页 |
·“用诗”分类 | 第14-18页 |
·引诗 | 第14-15页 |
·作诗 | 第15-16页 |
·赋诗 | 第16-18页 |
第2章 列国用诗方式 | 第18-30页 |
·引赋诗与诗之辞、乐、礼的关系 | 第18-22页 |
·晋国用诗 | 第22-23页 |
·鲁国用诗 | 第23-25页 |
·楚国用诗 | 第25-27页 |
·齐国用诗 | 第27-28页 |
·其他诸侯国用诗 | 第28-30页 |
第3章 列国用诗场合与篇目 | 第30-44页 |
·列国用诗场合及篇目选择共性 | 第30-39页 |
·郑国用诗篇目选择特点 | 第39-44页 |
第4章 列国用诗的时代特点 | 第44-50页 |
·春秋引诗的萌芽时期 | 第45页 |
·春秋引诗赋诗的发展时期 | 第45-47页 |
·春秋引诗赋诗的鼎盛时期 | 第47-48页 |
·春秋引诗、赋诗的衰落时期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