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保护耕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 | 第13页 |
·耕地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 第13-14页 |
·现有耕地保护措施更多地强调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手段 | 第14页 |
·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评述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30-36页 |
·公共物品理论和“俱乐部物品”理论 | 第30-31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0页 |
·“俱乐部物品”理论 | 第30-31页 |
·耕地利用的外部性理论 | 第31页 |
·公共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 第31页 |
·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 第31页 |
·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理论 | 第31-32页 |
·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 | 第31-32页 |
·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 第32页 |
·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 | 第32页 |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 第32-33页 |
·市场失灵 | 第32-33页 |
·政府干预 | 第33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理论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内涵 | 第33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划分 | 第33-34页 |
·公共政策损益补偿理论 | 第34页 |
·公共政策损益补偿的内涵 | 第34页 |
·公共损益补偿理论的意义 | 第34页 |
·博弈论 | 第34-35页 |
·博弈论的内涵与特征 | 第34页 |
·博弈要素和分类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现状 | 第36-49页 |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现状 | 第36-43页 |
·粮食安全现状 | 第36-38页 |
·耕地保护现状 | 第38-43页 |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政策及其实施 | 第43-46页 |
·现行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政策 | 第43-45页 |
·政策实施中的不足 | 第45-46页 |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6-48页 |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 第46页 |
·公共政策损益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现行的耕地保护委托—代理机制效率损失风险较高 | 第47页 |
·耕地保护的区域性差异未得到充分体现 | 第47页 |
·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不完善 | 第47-48页 |
·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的社会成员间存在不公平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耕地保护利益补偿中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49-56页 |
·各行为主体的界定及其现有耕地保护活动的预期目标 | 第49-51页 |
·行为主体的界定 | 第49页 |
·各行为主体现有耕地保护活动的预期目标 | 第49-51页 |
·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51-55页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51-52页 |
·地方政府与用地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52-53页 |
·用地农户与非农人口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构建新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思路及关键要素 | 第56-77页 |
·总体思路与原则 | 第56-57页 |
·总体思路 | 第56页 |
·原则 | 第56-57页 |
·新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关键要素 | 第57-75页 |
·补偿主体的界定与政府职能定位 | 第57-58页 |
·补偿方式的确定 | 第58-59页 |
·补偿金额的确定——非市场价值的测算 | 第59-61页 |
·粮食主产区基于 CVM 的补偿金额—非市场价值测算 | 第61-67页 |
·粮食主销区基于 CVM 的补偿金额—非市场价值测算 | 第67-69页 |
·粮食产销平衡区基于 CVM 的补偿金额—非市场价值测算 | 第69-73页 |
·资金管理机构的设立 | 第73页 |
·资金的筹集与发放 | 第73-75页 |
·监管机制及配套政策的确立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 第77-81页 |
·总体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 第77页 |
·省级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 第77-80页 |
·省际区域补偿模式 | 第77-79页 |
·省内均衡调节模式 | 第79-80页 |
·县级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我国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81-85页 |
·不同行为主体层面 | 第81-83页 |
·中央政府 | 第81-82页 |
·地方政府 | 第82-83页 |
·农户 | 第83页 |
·非农人口(城镇居民) | 第83页 |
·不同功能区层面 | 第83-84页 |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盈余区) | 第83-84页 |
·粮食主销区(粮食生产赤字区) | 第84页 |
·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平衡区)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八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不足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