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消落区的基本概况 | 第11-14页 |
·库区的特征及消落区的形成 | 第11-12页 |
·消落区的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趋势 | 第13-14页 |
·土壤中磷的化学行为 | 第14-20页 |
·土壤中磷的形态 | 第14-16页 |
·土壤中的无机磷 | 第14-16页 |
·土壤中的有机磷 | 第16页 |
·磷在土壤中的转化 | 第16-20页 |
·沉淀溶解过程 | 第17页 |
·吸附过程 | 第17-20页 |
·磷的吸附 | 第17-19页 |
·影响土壤吸附磷的因素 | 第19-20页 |
·淹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淹水后土壤pH的变化 | 第20页 |
·淹水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 第20页 |
·淹水还原条件下铁氧化物的变化 | 第20页 |
·淹水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 第20-21页 |
·土壤磷的流失途径 | 第21-22页 |
·土壤磷的地表径流 | 第21-22页 |
·土壤磷的淋失 | 第22页 |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淹水过程中三峡库区土壤对磷的吸附 | 第24-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土壤样品 | 第24页 |
·士样培养 | 第24-25页 |
·铁(Feo、Fed)和磷(P-ox)提取和测定 | 第25页 |
·磷的等温吸附 | 第25页 |
·磷的吸附模型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淹水前后草酸可提取态磷的变化 | 第26页 |
·淹水过程中非晶形铁和晶形铁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淹水前后黄壤和紫色土对磷的等温吸附 | 第27-29页 |
·淹水前后黄壤和紫色土对低浓度磷的等温吸附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后磷形态的变化 | 第33-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土壤样品 | 第33页 |
·土样培养 | 第33页 |
·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淹水前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变化 | 第34-35页 |
·淹水前后两种磷分级过程中黄壤和紫色土磷形态的变化 | 第35-37页 |
·加入0.01mol·L~(-1)CaCl_2溶液淹水培养过程中磷形态的变化 | 第37页 |
·pH和不同离子存在条件下淹水培养过程中黄壤磷形态的变化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人工合成含磷矿物的磷转化 | 第40-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页 |
·各形态磷转化实验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KFeH_(14)(PO_4)_8·4H_2O的合成及转化的XRD图谱 | 第41-42页 |
·非晶型铁磷合成及转化的XRD图谱 | 第42-43页 |
·CaHPO_4·2H_2O的合成及转化的XRD图谱 | 第43-44页 |
·非晶形磷酸铝的合成及转化的XRD图谱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磷的环境风险评价 | 第46-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土壤样品 | 第46页 |
·土壤培养试验 | 第46页 |
·土壤滤纸条磷的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非晶型铁铝的测定 | 第47页 |
·磷的释放动力学方程 | 第47页 |
·临界值的计算 | 第47页 |
·PSR的计算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黄壤和紫色土的Olsen-P和CaCl_2-P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黄壤和紫色土的PSR和CaCl_2-P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土壤磷的释放动力学方程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