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外有关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有关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创新点 | 第16页 |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广西苍梧县六堡茶协会的历史与现状 | 第17-24页 |
| ·苍梧县与六堡茶 | 第17-20页 |
| ·苍梧县概况 | 第17页 |
| ·苍梧县六堡茶业简史 | 第17-19页 |
| ·苍梧县的茶文化及其影响 | 第19-20页 |
| ·苍梧县六堡茶协会简介 | 第20-24页 |
| ·六堡茶协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 第20-21页 |
| ·协会筹建成立及其规模发展过程 | 第21页 |
| ·协会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 第21-22页 |
| ·六堡茶协会的功能概述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县政府与六堡茶协会及茶商(农)之间关系的演化 | 第24-28页 |
| ·市场化前的掌控与被掌控关系 | 第24-25页 |
| ·掌控与被掌控关系的成因 | 第24页 |
|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网络结构与利益格局 | 第24-25页 |
| ·双轨制下的松散合作关系 | 第25-26页 |
| ·松散合作关系的成因 | 第25-26页 |
| ·双轨制条件下网络结构与利益格局 | 第26页 |
| ·市场化后的战略联盟关系 | 第26-28页 |
| ·战略联盟关系的成因 | 第26-27页 |
| ·市场体制条件下网络结构与利益格局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战略联盟背景下县政府与六堡茶协会及茶商的互动模式 | 第28-39页 |
| ·战略联盟成员的角色及其行为特征 | 第28-31页 |
| ·政府的角色及其行为特征 | 第28-29页 |
| ·六堡茶协会的角色及其行为特征 | 第29-30页 |
| ·茶商(农)的角色及其行为特征 | 第30-31页 |
| ·联盟成员一般互动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 ·竞争与冲突 | 第31-32页 |
| ·强制与顺从 | 第32页 |
| ·合作与顺应 | 第32页 |
| ·联盟成员具体互动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 ·政府与茶商 | 第32-34页 |
| ·政府与六堡茶协会 | 第34页 |
| ·茶商与六堡茶协会 | 第34-35页 |
| ·三方互动情境及其条件 | 第35-36页 |
| ·联盟成员互动对六堡茶业的影响 | 第36-39页 |
| ·促进资源整合 实现优势互补 | 第37页 |
|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品牌效应 | 第37-38页 |
| ·扩大市场网络 协调利益关系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苍梧县茶业联盟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39-48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 第39-43页 |
|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 | 第39-40页 |
| ·六堡茶协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问题 | 第40-42页 |
| ·茶商之间的竞争及市场垄断问题 | 第42页 |
| ·联盟成员之间地位不平等和沟通渠道不畅问题 | 第42-43页 |
| ·对策思考 | 第43-48页 |
|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43-44页 |
| ·六堡茶协会:调整自我定位 真正发挥桥梁作用 | 第44-45页 |
| ·茶商:摆脱路径依赖 更好担当市场主体的角色 | 第45-46页 |
| ·建立联盟成员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问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