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页 |
|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9-12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9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9-1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2页 |
| ·电解质 | 第12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2-17页 |
| ·LiCoO_2正极材料 | 第12-13页 |
| ·LiNiO_2正极材料 | 第13-14页 |
| ·LiMnO_2正极材料 | 第14-16页 |
| ·氧化钒锂 | 第16页 |
| ·LiFePO_4 | 第16-17页 |
|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程 | 第17-22页 |
| ·Li_3V_2(PO_4)_3的结构特点与充放电机理 | 第17-18页 |
| ·磷酸钒锂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 ·磷酸钒锂的改性研究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第2章 试验试剂、仪器及材料表征方法 | 第23-26页 |
| ·化学试剂和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材料表征、测试及仪器 | 第24页 |
| ·活性物质放电比容量的计算 | 第24-26页 |
| 第3章 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26-38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 ·磷酸钒锂样品的合成 | 第26页 |
| ·材料的表征 | 第26-27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页 |
| ·不同络合剂对磷酸钒锂性能的影响 | 第27-32页 |
| ·前驱体的 TG-DTA 分析 | 第27-28页 |
| ·XRD 分析 | 第28页 |
| ·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9-32页 |
| ·不同合成方法对磷酸钒锂的影响 | 第32-36页 |
| ·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Co,Ti 单掺杂对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51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 ·Co 掺杂对 Li_3V_2(PO_4)_3/C 的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5页 |
| ·XRD 分析 | 第39-40页 |
| ·形貌分析 | 第40-41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 ·Ti 掺杂对 Li_3V_2(PO_4)_3/C 的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50页 |
| ·XRD 分析 | 第45-46页 |
| ·形貌分析 | 第46-47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Co, Ti 共掺杂对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1-59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XRD 分析 | 第51-52页 |
| ·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