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一、提出问题以及其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二、重点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一、两种哲学产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 | 第12-21页 |
| (一)轴心时代经济、环境、人文影响 | 第12-13页 |
| (二)《尚书》中的“水火木金土”与泰勒斯的“水”本原 | 第13-14页 |
| (三)《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巴门尼德的“存在” | 第14-15页 |
| (四)哲学由天上到人间 | 第15-21页 |
| 1. “仁”“无为”与知识德行 | 第16-17页 |
| 2. 政治与国家 | 第17-19页 |
| 3. 教育的开辟与独立作用 | 第19页 |
| 4. 相同的人类心灵孕育 | 第19-21页 |
| 二、轴心时代中希哲学不同的发展路径 | 第21-27页 |
| (一)不同的哲学信仰 | 第21-22页 |
| (二)实践与思辨:“怎么办”与“为什么” | 第22-23页 |
| (三)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向内与向外探求 | 第23-24页 |
| (四)为政治和为科学 | 第24-27页 |
| 三、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 第27-37页 |
| (一)《周易》、儒道与民族性格 | 第27-30页 |
| (二)古希腊哲学和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 第30页 |
| (三)两种哲学的相互借鉴 | 第30-33页 |
| (四)哲学思考与民族兴衰 | 第33-35页 |
| (五)哲学与文化交流 | 第35-37页 |
| 四、帝国时代与未来之路 | 第37-40页 |
| (一)政治一统与思想合一 | 第37-38页 |
| (二)哲学与时代精神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