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惩劝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20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7-9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和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内研究成果和现状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成果和现状 | 第12-13页 |
三、 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内容和材料取舍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教师惩劝语概述 | 第20-30页 |
第一节 言语交际与教育言语 | 第20-24页 |
一、 语言与言语 | 第20-21页 |
二、 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 第21-22页 |
三、 教师言语与教育言语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惩劝语 | 第24-25页 |
一、 惩劝 | 第24页 |
二、 惩劝语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惩劝语理论依据 | 第25-30页 |
一、 教育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二、 言语交际学基础 | 第26-27页 |
三、 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27页 |
四、 哲学思想基础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教师惩劝语分类及特点 | 第30-44页 |
第一节 不同交际主体的惩劝语特点 | 第30-34页 |
一、 交际主体不同,其惩劝语不同 | 第30-32页 |
二、 交际客体不同,其惩劝语不同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不同交际手段的惩劝语特点 | 第34-39页 |
一、 有声言语的惩劝语 | 第34-36页 |
二、 无声言语的惩劝语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不同交际环境的惩劝语特点 | 第39-43页 |
一、 集体活动中的惩劝语 | 第39-41页 |
二、 个体活动中的惩劝语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初中教师惩劝语现状调查分析 | 第44-66页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44-46页 |
一、 调查问卷的情况 | 第44页 |
二、 访谈的情况 | 第44-45页 |
三、 个案调查情况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 第46-64页 |
一、 惩劝语影响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二、 惩劝语特点统计分析 | 第47-60页 |
三、 学生惩劝语态度统计分析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不当惩劝语存在原因和规避策略 | 第66-80页 |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 第66-71页 |
一、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66-69页 |
二、 教师主观方面规避策略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 第71-73页 |
一、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71-72页 |
二、 学生方面的规避策略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学校方面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 第73-76页 |
一、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73-74页 |
二、 学校方面的规避策略 | 第74-76页 |
第四节 社会层面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 第76-77页 |
一、 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76-77页 |
二、 社会层面的规避策略 | 第77页 |
第五节 制度层面的原因及规避策略 | 第77-80页 |
一、 制度层面的原因 | 第77-78页 |
二、 制度层面的规避策略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一、 专著 | 第81-82页 |
二、 期刊论文 | 第82-83页 |
三、 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四、 网络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