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独立犯罪化构想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对逃逸行为处置方式的评析 | 第10-13页 |
(一) 将逃逸行为规定为加重犯的弊端 | 第10-12页 |
1.有悖“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 | 第10-11页 |
2.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11-12页 |
(二) 将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纷争 | 第12-13页 |
1.学界分歧 | 第12-13页 |
(1) 反对观点及其理由 | 第12页 |
(2) 赞成观点及其理由 | 第12-13页 |
2.本文立场 | 第13页 |
二、 将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理据分析 | 第13-25页 |
(一) 逃逸行为的可罚性依据论争 | 第13-16页 |
1.学界分歧 | 第13-15页 |
(1) 不同观点 | 第13-14页 |
(2) 观点评析 | 第14-15页 |
2.本文立场 | 第15-16页 |
(二) 将逃逸行为独立定罪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1.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16-17页 |
2.现行法律对逃逸行为的调控力度不够 | 第17-19页 |
(三) 将逃逸行为独立定罪的可行性 | 第19-23页 |
1.逃逸行为具备独立罪质 | 第19-21页 |
2.将逃逸行为独立定罪的立法先例 | 第21-23页 |
(四) 将逃逸行为独立定罪的刑法意义 | 第23-25页 |
1.有助于消除“共犯”的理论冲突 | 第23-24页 |
2.使立法内容和司法适用更加合理 | 第24页 |
3.有利于保护刑法法益 | 第24-25页 |
三、 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的立法设计 | 第25-33页 |
(一) 罪名的确定 | 第25-27页 |
1.“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是否有必要分别定罪 | 第25-26页 |
2.设置何种罪名的探讨 | 第26-27页 |
(二)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构成 | 第27-32页 |
1.侵犯客体 | 第27页 |
2.客观要件 | 第27-30页 |
3.逃逸主体 | 第30页 |
4.主观要件 | 第30-32页 |
(三) 法定刑的设置构想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