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矿大断面机头硐室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部机头硐室变形特征 | 第11-12页 | 
| ·二部机头硐室特点 | 第11页 | 
|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关于巷道围岩压力与围岩变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巷道围岩控制的数值模拟方面 | 第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与地质力学分析 | 第18-38页 | 
| ·矿井基本情况 | 第18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18-28页 | 
| ·采样地点及实验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及结果 | 第19-27页 |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汇总 | 第27-28页 | 
| ·岩体力学性质研究 | 第28-31页 | 
| ·强度参数的确定 | 第29页 | 
| ·变形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 ·二煤运输机上山二部机头硐室地质力学分析 | 第31-38页 | 
| ·巷道围岩条件 | 第33-34页 | 
| ·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 ·水文地质 | 第35页 | 
| ·地应力分析 | 第35-36页 | 
| ·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36-38页 | 
| 3 压垮破坏型大断面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38-46页 | 
| ·压垮破坏型大断面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第38-42页 | 
| ·支护的作用 | 第38页 | 
| ·巷道原支护情况 | 第38-39页 | 
| ·压垮破坏型巷道的界定 | 第39-41页 | 
| ·影响巷道围岩稳定因素 | 第41-42页 | 
| ·锚杆锚索变形能力匹配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4 压垮破坏型大断面巷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46-68页 | 
| ·FLAC3D 简介 | 第46-47页 | 
| ·巷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64页 | 
| ·巷道基本概况 | 第47-48页 |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8-51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 ·模拟方案的进一步修改及分析 | 第60-64页 | 
| ·不同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围岩位移及应力分析 | 第64-68页 | 
| ·围岩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 5 压垮破坏型大断面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第68-86页 | 
| ·二部机头硐室支护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 | 第69-70页 | 
| ·支护的基本原则 | 第69-70页 | 
| ·支护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70页 | 
| ·二部机头硐室修复控制设计方案 | 第70-85页 | 
|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70-74页 | 
| ·锚索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74-76页 | 
| ·其它辅助支护设计 | 第76-77页 | 
| ·优化后巷道布置 | 第77-79页 | 
| ·马蹄形可伸缩金属支架设计 | 第79-85页 | 
| ·支护方案的优化与改进 | 第85-86页 | 
| 6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86-98页 | 
| ·观测内容及方法 | 第86页 | 
|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86-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2-10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