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 第16-38页 |
| 1 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和分布 | 第16-21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 第16-19页 |
| ·寄主范围 | 第19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危害 | 第19-20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症状与诊断 | 第20-21页 |
| 2 小麦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24页 |
| ·生活史 | 第21-22页 |
| ·生活习性 | 第22-24页 |
| 3 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策略 | 第24-27页 |
| ·农业防治 | 第24-25页 |
| ·轮作 | 第24页 |
| ·加强栽培管理 | 第24-25页 |
| ·选育利用抗耐病品种 | 第25-26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资源及抗性基因 | 第25-26页 |
| ·小麦孢囊线虫抗性研究展望 | 第26页 |
| ·化学防治 | 第26-27页 |
| ·生物防治 | 第27页 |
| 4 异皮线虫属的形态学分类 | 第27-32页 |
| ·异皮线虫属的基本形态特征 | 第28页 |
| ·异皮属的分组 | 第28-29页 |
| ·禾谷孢囊线虫组的形态学特征 | 第29-32页 |
| ·禾谷孢囊线虫的形态特征 | 第31页 |
| ·禾谷孢囊线虫鉴定中常用的形态测量和观察项目 | 第31-32页 |
| 5 小麦孢囊线虫的鉴定 | 第32-38页 |
| ·小麦孢囊线虫传统的形态学鉴定 | 第33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38页 |
| ·同工酶分析 | 第33-34页 |
| ·基于rDNA-ITS分子数据的分析 | 第34-36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晋、浙两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 第38-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分布调查 | 第38页 |
| ·孢囊分离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 ·浙江省的线虫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 第39-42页 |
| ·山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 第42-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小麦孢囊线虫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 第49-71页 |
| 1 材料 | 第49-52页 |
| ·线虫标本 | 第49-52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52页 |
| 2 方法 | 第52-59页 |
| ·样本采集 | 第52页 |
| ·线虫的分离 | 第52-53页 |
| ·临时玻片的制作 | 第53页 |
| ·永久玻片的制作 | 第53-54页 |
| ·线虫的固定 | 第53页 |
| ·线虫的脱水 | 第53-54页 |
| ·制片 | 第54页 |
| ·孢囊阴门锥的制作及观察 | 第54-55页 |
| ·形态学观察及鉴定 | 第55页 |
| ·小麦孢囊线虫rDNA-ITS区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 第55-59页 |
| ·DNA提取 | 第55页 |
| ·rDNA-ITS区的PCR扩增 | 第55-56页 |
|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56-59页 |
| ·PCR产物回收及纯化 | 第56-57页 |
| ·连接 | 第57页 |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 | 第57-58页 |
| ·转化 | 第58页 |
| ·碱裂法提取质粒 | 第58-59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59页 |
| ·序列测序及分析 | 第59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59-69页 |
| ·形态学特征描述 | 第59-67页 |
| ·rDNA分子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群体rDNA-ITS区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67-68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68-69页 |
| 4 讨论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小麦孢囊线虫生活史观察 | 第71-7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 ·实验田块的选取及小麦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获得 | 第71-72页 |
| ·田间生活史观察方法 | 第72页 |
| ·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方法 | 第72-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 3 讨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 附录A 主要试剂 | 第87-90页 |
| 附录B 主要仪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