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导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国外理论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理论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以及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22-24页 |
3 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24-36页 |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形成背景 | 第24页 |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区别 | 第24-29页 |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在概念上的区别 | 第24-26页 |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在逻辑上的区别 | 第26-28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性质 | 第28-29页 |
·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 | 第29-30页 |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 第29页 |
·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 | 第29-30页 |
·宏观审慎政策干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理 | 第30-36页 |
·金融体系顺周期性表现的根本原因 | 第31-33页 |
·羊群效应导致的金融同质性问题 | 第33-34页 |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问题 | 第34-36页 |
4 后危机时期国际层面基于金融监管理念的重大调整 | 第36-44页 |
·美国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 第36-38页 |
·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 第36页 |
·强调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相互制衡 | 第36-37页 |
·无疏漏的覆盖式监管网络 | 第37页 |
·加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合作 | 第37-38页 |
·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 第38-39页 |
·英国金融监管方案的改革措施 | 第39-41页 |
·应对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措施 | 第39页 |
·建立逆周期的制度安排 | 第39-41页 |
·国际组织基于金融监管规则的改革措施 | 第41-44页 |
·《巴塞尔协议Ⅲ》全面升级金融体系监管标准 | 第41-42页 |
·国际组织的联系协调机制 | 第42-44页 |
5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理论推演 | 第44-52页 |
·自上而下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框架 | 第44-46页 |
·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系统 | 第46-48页 |
·系统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 | 第46-47页 |
·系统性风险的评估 | 第47-48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设计 | 第48-51页 |
·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 | 第48-50页 |
·逆周期的其他政策工具 | 第50-51页 |
·基于宏观审慎范畴的配套政策安排 | 第51-52页 |
6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中国视角 | 第52-62页 |
·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 第52-55页 |
·中国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敞口的独特性 | 第52-54页 |
·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独特性 | 第54页 |
·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独特性 | 第54-55页 |
·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工具的选择 | 第55-56页 |
·相关政策及机制的协调配合 | 第56-57页 |
·建立基于宏观层面的信息化系统平台 | 第57页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7-58页 |
·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中需要梳理的问题 | 第58-62页 |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58页 |
·自动稳定机制与相机决策机制 | 第58-59页 |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 第59-60页 |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 第60-62页 |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 第62-6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