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在白家海凸起南斜坡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地层精细对比 | 第9-10页 |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0页 |
| ·储层预测 | 第10页 |
| ·有利区综合评价 | 第1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技术措施 | 第11-12页 |
| ·完成的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3-20页 |
|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3-16页 |
| ·标志层对比法 | 第13-14页 |
| ·层序地层学法 | 第14-15页 |
| ·测井—地震综合法 | 第15-16页 |
|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地震资料解释 | 第20-33页 |
| ·地震层位的合成记录标定 | 第20-22页 |
|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 第20-21页 |
|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标定 | 第21页 |
| ·标定效果分析 | 第21-22页 |
| ·主要反射层及其波组反射特征 | 第22-23页 |
| ·骨架剖面地震解释 | 第23-25页 |
|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 第25-27页 |
| ·相干技术在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 ·相干体技术原理 | 第27-28页 |
| ·相干体技术应用步骤 | 第28-29页 |
| ·倾角检测与边缘检测 | 第29-30页 |
| ·构造成图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 第33-36页 |
| ·构造背景 | 第33页 |
| ·构造特征 | 第33页 |
| ·断裂特征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 第36-58页 |
| ·地震属性技术 | 第36-40页 |
| ·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 ·常用地质属性的地质意义 | 第37-38页 |
|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 第38-39页 |
| ·地震属性的应用 | 第39-40页 |
| ·频谱分解技术 | 第40-41页 |
| ·地震反演技术 | 第41-48页 |
| ·波阻抗反演原理 | 第41-43页 |
| ·波阻抗反演流程 | 第43-46页 |
| ·反演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沉积相研究 | 第48-58页 |
| ·沉积背景 | 第48-50页 |
| ·单井沉积相研究 | 第50-55页 |
| ·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综合评价 | 第58-64页 |
| ·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 | 第58-61页 |
| ·烃源岩条件 | 第58页 |
| ·储盖组合 | 第58-59页 |
| ·研究区圈闭发育条件 | 第59-60页 |
| ·成藏期次分析 | 第60页 |
| ·油藏类型分析 | 第60-61页 |
| ·研究区有利区带划分 | 第61-64页 |
| ·齐古组综合评价 | 第62页 |
| ·头屯河组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