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观念的生成及其美学意义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形神论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12-37页 |
| ·先秦道家思想与形神观念的生成 | 第12-18页 |
| ·“形”与“神”的结合 | 第12-14页 |
| ·庄子养生观对“形神”观念的影响 | 第14-18页 |
| ·先秦儒家思想对形神观念的影响 | 第18-22页 |
| ·孔子的“文质彬彬”对形神观念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形神观念的促动 | 第20-22页 |
| ·《周易》中的“道”“器”观念与形神关系 | 第22-25页 |
| ·形而下的器——形 | 第23页 |
| ·形而上的道——神 | 第23-25页 |
| ·儒道思想融合下的汉代形神观 | 第25-30页 |
| ·汉代身体与形神的关系 | 第25-26页 |
| ·汉代儒家思想对形神观念的丰富 | 第26-28页 |
| ·汉代黄老思想与形神观念的新变 | 第28-30页 |
| ·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潮对形神观念的影响 | 第30-37页 |
| ·魏晋玄学“有无之辨”与重神转向 | 第30-32页 |
| ·佛教“尚空”思想基础上的形神观 | 第32-37页 |
| 第二章 重传神、尚形似的审美理想生成 | 第37-50页 |
| ·魏晋南北朝形似与传神兼顾的审美理想 | 第37-41页 |
| ·顾恺之“以形写神” | 第37-39页 |
| ·宗炳“山水以形媚道” | 第39-40页 |
| ·王微“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 第40页 |
| ·谢赫的“气韵生动”与“应物象形” | 第40-41页 |
| ·隋唐宋元时期的传神主意与“不拘形似” | 第41-44页 |
| ·重神主意 | 第42-43页 |
| ·不拘形似 | 第43-44页 |
| ·明清画论对形神关系的辨正认识 | 第44-50页 |
| ·对“神”所依托的“形”的内在规律的探讨 | 第45-47页 |
|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对形神关系的辨正总结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基于人类审美心理规律下的形神观 | 第50-58页 |
| ·审美知觉中对“形”的把握 | 第50-53页 |
| ·“形”的抽象与简化 | 第50-51页 |
| ·“形”的符号化追求 | 第51-53页 |
| ·审美心理规律下对“神”的不同阐释 | 第53-58页 |
| ·自然万物之“神” | 第54页 |
| ·绘画中人物之“神” | 第54-55页 |
| ·创作主体之“神”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