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环境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1页 |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 第11-12页 |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2-17页 |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 第12-13页 |
·环境与行为关系理论 | 第13页 |
·个人空间与领地性 | 第13-14页 |
·知觉经验 | 第14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4-15页 |
·环境风险感知 | 第15-16页 |
·带状公园的概念、类别及特征 | 第16-17页 |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建筑、规划及景观领域的运用 | 第17-18页 |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运用 | 第18-20页 |
·植物景观空间及尺度的研究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2-24页 |
2 关于公众对植物景观的一般感知的研究 | 第24-45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页 |
·预调查和正式调查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44页 |
·受调查者背景分析 | 第27-28页 |
·感官感知分析 | 第28-34页 |
·空间感知分析 | 第34-37页 |
·风险感知分析 | 第37-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感官感知方面 | 第44页 |
·空间感知方面 | 第44页 |
·风险感知方面 | 第44-45页 |
3 关于公众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美景度评价(SBE)的研究 | 第45-65页 |
·研究对象 | 第45-47页 |
·调研公园概况 | 第45-46页 |
·对象选取的依据 | 第46-47页 |
·研究内容 | 第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的分析 | 第47页 |
·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SBE)的方法 | 第47-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4页 |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的分析 | 第49-53页 |
·SBE调查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第53-60页 |
·植物景观美景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植物景观空间分类的研究 | 第64页 |
·不同植物景观空间类型的美景度评价 | 第64-65页 |
4 公众对北京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满意度研究 | 第65-79页 |
·研究对象 | 第65页 |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基于SD法的问卷调查 | 第65-66页 |
·评价要素的确立 | 第66-67页 |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67-78页 |
·游园人对带状公园使用情况结果 | 第67-72页 |
·SD得分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SD结果的因子分析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游人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使用和偏好方面 | 第78页 |
·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SD评价结果 | 第78-79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79-86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公众对于植物景观的一般感知 | 第79页 |
·公众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美景度评价 | 第79-80页 |
·公众对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满意度评价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4页 |
·关于公众对植物景观的感知 | 第81-82页 |
·关于公众对植物景观的评价 | 第82-84页 |
·余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
导师简介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