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三、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29页 |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 第15-23页 |
(一)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 第15页 |
(二)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背景 | 第15-19页 |
(三)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和特征 | 第19-23页 |
二、青少年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4页 |
(一)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 第23页 |
(二)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4页 |
三、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 第24-29页 |
(一)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相契合 | 第24-27页 |
(二)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 第29-37页 |
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29-32页 |
(一) 有益于及时了解和把握青少年主体的思想政治动向 | 第29-30页 |
(二) 有利于合理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第30-32页 |
二、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2-37页 |
(一) 干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流价值的形成 | 第32-34页 |
(二) 纷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中主流价值的稳定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 第37-50页 |
一、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检视 | 第37-40页 |
(一) 注意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文化性 | 第37-39页 |
(二) 兼顾对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问题的回应 | 第39-40页 |
(三) 建立具有互证链的内容体系 | 第40页 |
二、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省思 | 第40-44页 |
(一) 榜样教育法 | 第41-42页 |
(二) 隐性教育法 | 第42-44页 |
三、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审查 | 第44-50页 |
(一) 话语权力 | 第45-46页 |
(二) 话语描述 | 第46-48页 |
(三) 话语效果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50-60页 |
一、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 | 第50-54页 |
(一) 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价值评判 | 第50-52页 |
(二)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 第52-53页 |
(三) 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意识 | 第53-54页 |
二、树立网络生活化意识 | 第54-57页 |
(一) 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 第55页 |
(二) 熟悉网络流行语进行有效沟通 | 第55-56页 |
(三) 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 第56-57页 |
三、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优势 | 第57-60页 |
(一) 多渠道推动主流文化影响力 | 第58页 |
(二) 利用文化示范促进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 | 第58-59页 |
(三) 多形式发挥主流文化价值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