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1 引言 | 第15-26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6-42页 |
·概念界定 | 第26-32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 | 第26-27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 第27-30页 |
·系统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 第30-31页 |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 第31-32页 |
·理论基础 | 第32-42页 |
·系统评价理论 | 第32-37页 |
·农业经济理论 | 第37-38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38-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2页 |
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2-4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3-44页 |
·评价指标的定义、获取与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有关指标的定义 | 第44-45页 |
·评价指标的获取与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47-69页 |
·构成指标的数据获取 | 第47-53页 |
·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47-49页 |
·指标数据的获取 | 第49-51页 |
·计算指标数据的获取 | 第51-53页 |
·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53-64页 |
·回归分析 | 第53-58页 |
·相关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58-64页 |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64-69页 |
5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 第69-91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9-7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69-72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72-73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73-78页 |
·评价过程 | 第78-86页 |
·变化趋势分析 | 第86-91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 第86-87页 |
·农业资源保障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 第87-88页 |
·农业支撑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第88-89页 |
·农业效益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第89-91页 |
6 基于ACPC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预测 | 第91-98页 |
·组合预测模型及最优权估计方法 | 第91-92页 |
·组合预测模型 | 第91页 |
·组合预测模型最优权的估计方法 | 第91-92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模型 | 第92-95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模型 | 第95-97页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预测研究 | 第97-98页 |
·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产量预测 | 第97页 |
·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总产值预测 | 第97-98页 |
7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98-107页 |
·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 | 第98-100页 |
·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 | 第98-99页 |
·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 第99-100页 |
·提高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 | 第100-103页 |
·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 第100页 |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 第100-101页 |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科技投资力度 | 第101-102页 |
·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 | 第102页 |
·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102-103页 |
·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 第103页 |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103-107页 |
·提高粮食单产 | 第103-104页 |
·努力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 第104页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第104-105页 |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 | 第105-107页 |
8 结论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