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作用的检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7页 |
·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 | 第14-15页 |
·股指期货与现货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股指期货发展概述 | 第19-29页 |
·股指期货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 第19-22页 |
·股指期货的概念 | 第19页 |
·股指期货的特点 | 第19-20页 |
·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 | 第20-22页 |
·股指期货合约的演进 | 第22-25页 |
·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国际上活跃的股指期货合约 | 第23-25页 |
·全球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第25页 |
·我国的股指期货标的合约 | 第25-29页 |
·沪深 300 标的指数介绍 | 第25-26页 |
·股指期货合约解读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价格发现作用的检验理论 | 第29-36页 |
·股指期货价格发现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股指期货价格发现作用原因 | 第31-32页 |
·卖空机制 | 第31-32页 |
·交易成本 | 第32页 |
·非同步交易 | 第32页 |
·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因素 | 第32-34页 |
·价格发现作用的效率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价格发现作用的实证模型及检验方法 | 第36-45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6-38页 |
·平稳过程 | 第36-37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7-38页 |
·协整检验 | 第38-40页 |
·Engle-Granger 检验 | 第38-39页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39-40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0页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40-42页 |
·Granger 因果关系 | 第40-41页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41-42页 |
·脉冲响应 | 第42-43页 |
·方差分解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及结论 | 第45-55页 |
·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研究 | 第45-46页 |
·数据选择 | 第45页 |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 第45-46页 |
·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6-48页 |
·协整检验 | 第48-49页 |
·ECM 模型 | 第49-50页 |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50-51页 |
·脉冲响应 | 第51-52页 |
·方差分解 | 第52-53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