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关于农村土地银行的理论综述 | 第13-18页 |
(一)农村土地和土地银行的涵义 | 第13-15页 |
1.农村土地 | 第13-14页 |
2.农村土地流转 | 第14页 |
3.农村土地银行 | 第14-15页 |
(二)农村土地银行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现代产权理论 | 第15页 |
2.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3.地租地价理论 | 第16页 |
4.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16-17页 |
(三)国外土地银行的功能 | 第17-18页 |
1.德国的土地银行 | 第17页 |
2.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 | 第17页 |
3.日本的土地信托 | 第17-18页 |
4.美国的土地银行 | 第18页 |
二、农地流转引入土地银行机制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18-20页 |
1.土地流转进程加快 | 第18-19页 |
2.土地流转形式多元化 | 第19页 |
3.对土地流转的管理日益重要 | 第19-20页 |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 | 第20-21页 |
1.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际束缚 | 第20页 |
2.农村土地承载着多重效用 | 第20页 |
3.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缺乏 | 第20-21页 |
(三)引入土地银行机制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1.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流动 | 第21页 |
2.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 第21页 |
3.有利于完善农地金融制度 | 第21-22页 |
4.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 | 第22页 |
三、农村土地银行运行的探索 | 第22-29页 |
(一)农村土地银行运行的组织形式 | 第22-26页 |
1.土地信用合作社 | 第22-23页 |
2.土地信托 | 第23-24页 |
3.土地股份合作社 | 第24-25页 |
4. 农村产权交易所 | 第25-26页 |
(二)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特征 | 第26-27页 |
1.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顺利流转为目的 | 第26页 |
2.存贷机制逐步建立起来 | 第26-27页 |
3.以政府大力支持为保障 | 第27页 |
4.以土地银行机制主导土地流转的态势明显 | 第27页 |
(三)农村土地银行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1.土地的贷地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并存 | 第27-28页 |
2.土地流转价值难以有效衡量 | 第28-29页 |
3.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 第29页 |
四、农村土地银行模式的培育 | 第29-36页 |
(一)坚持市场导向,健全土地银行运行模式 | 第29-32页 |
1.指导原则:以尊重客观实际为前提 | 第30页 |
2.组织架构:金融机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集体经济组织 | 第30-31页 |
3.业务范围:以土地存贷和土地抵押贷款为核心 | 第31-32页 |
4.风险控制:重在制度设计 | 第32页 |
(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 | 第32-34页 |
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 第32-33页 |
2.完善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 第33页 |
3.积极培育相关服务性中介组织 | 第33-34页 |
(三)运用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34-35页 |
1.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 第34页 |
2.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 | 第34-35页 |
3.逐步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35页 |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土地银行机制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动力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