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页 |
·压电泵的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国外压电泵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压电泵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压电共振泵的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国外压电共振泵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国内压电共振泵研究现状 | 第21页 |
·选题意义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圆形压电振子挠度分析及性能测试 | 第23-43页 |
·压电材料性能分析 | 第23-26页 |
·正逆压电效应 | 第23页 |
·极化微观过程 | 第23-24页 |
·电极化的物理表述 | 第24-25页 |
·压电材料的分类 | 第25-26页 |
·压电陶瓷基本方程的计算 | 第26-29页 |
·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26-28页 |
·基本方程的简化 | 第28-29页 |
·圆形压电振子平衡条件与弯曲变形挠度分析 | 第29-37页 |
·压电振子的平衡条件 | 第29-30页 |
·压电振子的挠度分析 | 第30-37页 |
·压电振子模态分析 | 第37-38页 |
·压电振子性能测试 | 第38-41页 |
·压电振子挠度的测试方法 | 第38-40页 |
·压电振子挠度与驱动电压关系 | 第40页 |
·压电振子阻抗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压电共振型隔膜泵的设计 | 第43-58页 |
·压电共振泵的工作机理介绍 | 第43-44页 |
·压电共振泵中激振单元的理论分析 | 第44-50页 |
·激振单元的工作原理 | 第44页 |
·激振单元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激振单元各结构参数的推导计算 | 第46-48页 |
·共振系统放大倍数的计算 | 第48-50页 |
·压电共振泵中泵送单元的理论分析 | 第50-54页 |
·泵送单元的工作原理 | 第50-51页 |
·隔膜片挠度求解 | 第51-53页 |
·压电共振泵的近似流量计算 | 第53-54页 |
·压电共振泵激振单元的实验测量 | 第54-56页 |
·激振单元共振频率的测量 | 第54-55页 |
·激振单元振动位移的测量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磁力弹簧式压电共振隔膜泵的设计 | 第58-75页 |
·磁力弹簧特性研究 | 第58-65页 |
·磁力弹簧原理与结构 | 第58-59页 |
·磁力弹簧数学模型的计算 | 第59-63页 |
·磁力弹簧轴向力的测量 | 第63-65页 |
·磁力弹簧与一般机械弹簧的比较 | 第65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的工作原理及动力学模型 | 第65-67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激振单元的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67-69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激振单元的结构设计 | 第69-71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激振单元的实验测量 | 第71-74页 |
·激振单元共振频率的测量 | 第71-72页 |
·激振单元振动位移的测量 | 第72-73页 |
·振动幅值比测量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压电共振泵泵送不同粘度液体和气体的试验研究 | 第75-93页 |
·对不同粘度流体的输送试验 | 第75-78页 |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驱动理论 | 第75页 |
·试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流体选择 | 第76-78页 |
·压电共振泵驱动不同粘度流体的试验 | 第78-86页 |
·激振单元各结构参数对压电共振泵性能的影响参数 | 第78-80页 |
·泵送单元各结构参数对压电共振泵性能的影响 | 第80-86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驱动不同粘度流体的试验 | 第86页 |
·对气体的输送试验 | 第86-92页 |
·气体的流动理论 | 第87-89页 |
·测量气体流量输出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89-90页 |
·压电共振泵驱动气体的试验 | 第90-91页 |
·磁力式压电共振泵驱动气体的试验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压电共振泵驱动电源的设计研究 | 第93-102页 |
·硬件设计分析 | 第94-95页 |
·主电路分析 | 第94页 |
·控制芯片选择 | 第94-95页 |
·功率开关管的驱动 | 第95页 |
·逆变单元 | 第95-97页 |
·阻抗匹配 | 第97-99页 |
·软件设计分析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创新 | 第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11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