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 ·琥珀酸的应用 | 第15-18页 |
| ·琥珀酸在化学品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琥珀酸在食品领域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 ·琥珀酸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 | 第17页 |
| ·琥珀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琥珀酸的其他应用领域 | 第18页 |
| ·发酵法生产琥珀酸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产琥珀酸的微生物种类 | 第18-21页 |
| ·好氧发酵生产琥珀酸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21-22页 |
| ·途经分析 | 第22-23页 |
| ·琥珀酸发酵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市场 | 第23-26页 |
| 第2章 有氧条件下大肠杆菌木糖生物合成琥珀酸的途径分析 | 第26-34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菌种 | 第26页 |
| ·药品 | 第26-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途径分析 | 第27页 |
| ·摇瓶培养 | 第27页 |
| ·产物的测定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大肠杆菌 BL21 摇瓶发酵 | 第28页 |
| ·E.coli 木糖生物合成琥珀酸的途径分析 | 第28-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34-6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7页 |
| ·菌种及质粒 | 第34-35页 |
| ·主要设备 | 第35页 |
| ·培养基 | 第35-36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 ·引物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 ·原始噬菌体的制备 | 第37页 |
| ·质粒提取 | 第37-38页 |
| ·poxB 基因的敲除 | 第38-41页 |
| ·sdhA 基因的敲除 | 第41页 |
| ·sdhB 基因的敲除 | 第41-42页 |
| ·pta 基因的敲除 | 第42-43页 |
| ·iclR 基因的敲除 | 第43-44页 |
| ·ack 基因的敲除 | 第44-45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62页 |
| ·poxB 基因的敲除 | 第45-48页 |
| ·sdhA 基因的敲除 | 第48-51页 |
| ·sdhB 基因的敲除 | 第51-54页 |
| ·pta 基因的敲除 | 第54-57页 |
| ·iclR 基因的敲除 | 第57-59页 |
| ·ack 基因的敲除 | 第59-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64-74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实验材料 | 第64-66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64页 |
|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 ·培养基 | 第65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65-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70页 |
| ·DNA 提取 | 第66页 |
| ·PCR | 第66-68页 |
| ·JL225-9 质粒的构建 | 第68-7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 ·DNA 提取 | 第70页 |
| ·二次 PCR | 第70-71页 |
| ·测序分析 | 第71页 |
| ·JL225-9 质粒的构建 | 第71页 |
| ·克隆及酶切检测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5章 基因敲除和表达对琥珀酸发酵的影响 | 第74-82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 ·菌种 | 第74页 |
| ·药品 | 第74-75页 |
|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 ·测定标准曲线 | 第75-76页 |
| ·琥珀酸等产物的 HPLC 测定 | 第7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81页 |
| ·琥珀酸的标准曲线 | 第76页 |
| ·乳酸的标准曲线 | 第76-77页 |
| ·乙酸的标准曲线 | 第77-78页 |
| ·摇瓶发酵结果 | 第78-80页 |
| ·讨论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 附录 | 第92-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