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阻率与瑞雷面波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2页 |
| ·直流电阻率与面波反演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联合反演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群智能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 ·主要成果 | 第24页 |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2章 直流电阻率法正演及算法 | 第25-60页 |
| ·直流电阻率测深法 | 第25-34页 |
| ·直流电阻率测深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 ·直流电阻率测深的正演理论 | 第26-34页 |
| ·高密度电阻率法 | 第34-46页 |
|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页 |
|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正演理论 | 第34-35页 |
| ·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演中的有限元 | 第35-46页 |
| ·模型正演的计算机实现 | 第46-58页 |
| ·一维模型的正演计算 | 第46-55页 |
| ·维模型的正演计算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3章 瑞雷波频散曲线正演及算法 | 第60-96页 |
| ·均匀层状介质中瑞雷波频散方程 | 第60-69页 |
| ·速度频散 | 第60-61页 |
| ·位移应力场 | 第61-62页 |
| ·传递矩阵 | 第62-64页 |
| ·频散方程 | 第64-65页 |
| ·频散曲线的快速标量传递算法 | 第65-69页 |
| ·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多阶模态 | 第69-75页 |
| ·多阶模态定义 | 第69-70页 |
| ·多阶模态频散曲线计算 | 第70-75页 |
| ·典型地层多阶模态瑞雷波频散曲线正演模拟 | 第75-94页 |
| ·层地质模型 | 第76-79页 |
| ·三层地质模型 | 第79-92页 |
| ·四层地质模型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4章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非线性联合反演 | 第96-153页 |
| ·人工蜂群智能优化算法 | 第96-102页 |
|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简介 | 第96-97页 |
| ·人工蜂群算法原理 | 第97-100页 |
| ·人工蜂群算法主要参数及基本流程 | 第100-102页 |
| ·直流电阻率法反演 | 第102-122页 |
| ·直流电阻率测深反演 | 第102-118页 |
| ·高密度电阻率反演 | 第118-122页 |
| ·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 | 第122-134页 |
| ·基本概念 | 第122-123页 |
| ·目标函数选择 | 第123-124页 |
| ·模型参数选择 | 第124页 |
| ·反演模型试算 | 第124-134页 |
| ·瑞雷波多阶模式联合反演 | 第134-143页 |
| ·基本概念 | 第134-135页 |
| ·目标函数选择 | 第135-136页 |
| ·模型参数选择 | 第136页 |
| ·反演模型试算 | 第136-143页 |
| ·直流电阻率测深与瑞雷波联合反演 | 第143-151页 |
| ·基本概念 | 第143-144页 |
| ·目标函数选择 | 第144-146页 |
| ·模型参数选择 | 第146页 |
| ·反演模型试算 | 第146-1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 第5章 实例应用 | 第153-167页 |
| ·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153-156页 |
| ·试验区的位置、范围及交通 | 第153页 |
| ·试验区的地质概况 | 第153-155页 |
| ·试验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155-156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56-158页 |
| ·试验设备选择 | 第156-157页 |
| ·仪器参数设置 | 第157-158页 |
| ·试验工作布置 | 第158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158-163页 |
| ·电测深数据预处理 | 第158-160页 |
| ·瞬态面波数据预处理 | 第160-163页 |
| ·试验区数据反演解释 | 第163-1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0页 |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67-168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68-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 附录 1 主要程序源代码 | 第179-194页 |
|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94-195页 |
| 附录 3 个人简历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