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孟湾风暴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活动特征 | 第10-12页 |
| ·活动机理 | 第12-13页 |
| ·地形对孟湾风暴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孟湾风暴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7-23页 |
| ·资料介绍 | 第17页 |
| ·WRF 模式简介 | 第17-20页 |
| ·WRF 模式概况 | 第17-18页 |
| ·WRF 主要模块及其功能 | 第18-19页 |
| ·物理参数化方案 | 第19-20页 |
| ·孟湾风暴对流云团统计方法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孟湾风暴活动统计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 第23-39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孟湾风暴活动的统计特征 | 第23-27页 |
| ·年、月际变化 | 第23-25页 |
| ·生成源地、路径 | 第25-26页 |
| ·维持时间 | 第26-27页 |
| ·孟湾风暴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 第27-30页 |
| ·孟湾风暴活动日数与同期我国降水的相关性 | 第27-28页 |
| ·降水 EOF 分解 | 第28-29页 |
| ·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 ·孟湾风暴影响我国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 | 第30-32页 |
| ·孟湾风暴及降水区水汽追踪 | 第32-38页 |
| ·孟湾风暴水汽追踪 | 第33-36页 |
| ·降水区的水汽来源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孟湾风暴 AKASH (0701) 影响下我国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40页 |
| ·AKASH (0701) 活动、环流背景和云图特征 | 第40-44页 |
| ·风暴活动 | 第40-42页 |
| ·环流背景和云图特征 | 第42-44页 |
| ·孟湾风暴对低纬高原的影响 | 第44-47页 |
| ·高、低空风场 | 第44-46页 |
| ·水汽输送 | 第46-47页 |
| ·降水发生条件 | 第47-54页 |
| ·水汽收支 | 第47-49页 |
| ·锋生 | 第49-50页 |
| ·不稳定条件 | 第50-52页 |
| ·地形影响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0202 号孟湾风暴影响我国降水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变化特征 | 第55-75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孟湾风暴对流云团移动特征 | 第56-58页 |
| ·对流云团追踪方法 | 第56页 |
| ·对流云团追踪结果 | 第56-58页 |
| ·0202 号孟湾风暴的数值模拟 | 第58-65页 |
| ·个例介绍 | 第58-62页 |
| ·模拟及检验 | 第62-65页 |
| ·孟湾风暴结构变化特征 | 第65-73页 |
| ·风暴云系变化 | 第65-67页 |
| ·动力结构 | 第67-71页 |
| ·热力结构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孟湾风暴影响下我国降水的敏感性试验 | 第75-93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敏感性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 ·试验结果对比 | 第76-80页 |
| ·风暴路径和强度 | 第76-77页 |
| ·降水 | 第77-8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91页 |
| ·高原槽对降水的影响 | 第80-85页 |
| ·孟湾风暴对降水的影响 | 第85-89页 |
| ·不同强度风暴影响的云系结构特征 | 第89-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3-97页 |
| ·引言 | 第93页 |
| ·主要结论 | 第93-9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95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