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理论界的总体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针对“村官”违纪违法问题现状的研究 | 第16-17页 |
| ·针对“村官”违纪违法问题原因的研究 | 第17页 |
| ·针对“村官”违纪违法问题对策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18页 |
|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现状分析 | 第20-34页 |
|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基本数据和典型案例 | 第20-24页 |
|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基本数据 | 第20-21页 |
|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 | 第21-24页 |
|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基本特征 | 第24-29页 |
| ·违纪违法的主体特征 | 第24-27页 |
| ·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 | 第27-29页 |
| ·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所产生的危害 | 第29-31页 |
| ·破坏了基层政权建设和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 第29-30页 |
| ·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 第30页 |
| ·侵犯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第30-31页 |
| ·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 第31页 |
| ·近年来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防范取得的初步成果 | 第31-34页 |
| ·不断增强了查办案件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第31-32页 |
| ·加快出台了一些办法、条例、规定 | 第32页 |
| ·逐步推进了村账镇代理 | 第32-33页 |
| ·不断提高了“村官”的待遇 | 第33页 |
| ·积极组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 第34-43页 |
| ·“村官”违纪违法的主观原因 | 第34-35页 |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党纪国法观念淡薄导致“村官”腐败 | 第34页 |
| ·自身学历较低、抵不住诱惑导致“村官”腐败 | 第34页 |
| ·认识不到位、思想有障碍导致“村官”腐败 | 第34-35页 |
| ·贪念作祟大权独揽导致“村官”腐败 | 第35页 |
| ·为了小团体利益而自我保护导致“村官”腐败 | 第35页 |
| ·“村官”违纪违法的客观原因 | 第35-40页 |
| ·教育机制的缺位导致“村官”腐败 | 第35-36页 |
| ·选举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村官”腐败 | 第36页 |
| ·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导致“村官”腐败 | 第36-37页 |
| ·监督制约不到位直接导致“村官”腐败 | 第37-38页 |
| ·农村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管理不规范导致“村官”腐败 | 第38页 |
| ·基层对“村官”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存在“四难”导致“村官”腐败 | 第38-40页 |
| ·制度机制体制和政策法规层面的原因 | 第40-43页 |
| ·村务公开制度不完善,公开事项不彻底 | 第40页 |
| ·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 | 第40页 |
| ·部分地区村账镇代理制度流于形式 | 第40-41页 |
| ·对行政官员有问责机制而对“村官”却没有问责机制 | 第41页 |
| ·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存在缺陷 | 第41-42页 |
| ·农村的客观现状与现有政策法规的矛盾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村官”违纪违法防范机制的对策 | 第43-60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教育机制 | 第43-45页 |
| ·加理想信念教育,消除违纪违法内因 | 第43页 |
| ·加强警示教育,消除违纪违法动机 | 第43页 |
|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 第43-44页 |
| ·加强学历教育,提高“村官”的学历水平 | 第44-45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选举机制 | 第45-47页 |
| ·村党支部换届可放在村委会换届之前 | 第45页 |
| ·建议可把选民登记人数作为投票选举基数 | 第45-46页 |
| ·试行并逐渐推广“一票制”直接选举 | 第46页 |
| ·完善公开竞选,抵制、打击违法活动 | 第46-47页 |
| ·积极探索和推进选举观察员制度 | 第47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激励机制 | 第47-49页 |
| ·思想上关心,让“村官”工作有“热情” | 第47页 |
| ·政治上厚爱,让“村官”创业有“奔头” | 第47-48页 |
| ·生活上关爱,让“村官”干事有“甜头” | 第48-49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监督机制 | 第49-53页 |
| ·加大推进村务公开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第49页 |
| ·完善村账镇(街)代理工作,实现对村级财务的有效监管 | 第49-50页 |
| ·加大对农村“三资”的监管,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 第50-51页 |
| ·强化民主监督,提高“村官”监督的有效性 | 第51-52页 |
| ·“村官”要定时述职述廉,提高其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 第52页 |
| ·“村官”审计要有力跟进,确保各项开支符合规定 | 第52-53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管理机制 | 第53-54页 |
| ·运用海豚式管理原理培养优秀“村官”成为当地能人 | 第53页 |
| ·运用标杆管理原理以先进“村官”引导后进“村官” | 第53页 |
| ·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激发“村官”的竞争意识 | 第53-54页 |
| ·进一步完善“村官”惩处机制 | 第54-60页 |
| ·加大对村党支部、村委会一把手和村财务等重点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 第54页 |
| ·加大镇、街纪检监察组织的办案力度 | 第54-55页 |
| ·加大纪委、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的反腐败协调力度 | 第55-57页 |
| ·加大构建和完善“村官”问责机制的力度 | 第57页 |
| ·加大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的力度 | 第57-58页 |
| ·从立法层面完善对“村官”的惩处机制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