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 ·植物凝集素的定义及分类 | 第10-11页 |
| ·植物凝集素的作用机理 | 第11页 |
|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模式生物拟南芥 | 第13-14页 |
| ·模式生物拟南芥简介 | 第13-14页 |
| ·模式生物拟南芥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小麦转基因常用的方法 | 第14-16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4页 |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4-15页 |
| ·农杆菌转化法 | 第15-16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PPA 基因改造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7-39页 |
| ·材料 | 第17-19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17页 |
|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17-19页 |
| ·引物设计 | 第19页 |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19-32页 |
| ·CAMV35S、PPA、GUS 以及 KPPA 片段获得 | 第19-22页 |
| ·四个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2-26页 |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策略 | 第32-34页 |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4页 |
| ·克隆载体菌落 PCR 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5-36页 |
| ·构建后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37-38页 |
| ·PCR 引物的设计原则 | 第37页 |
| ·PCR 程序的设计原则 | 第37页 |
| ·PCR 体系的设计 | 第37-38页 |
| ·酶切反应体系 | 第38页 |
| ·酶连体系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拟南芥验证实验 | 第39-55页 |
| ·材料 | 第39-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39-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 ·菌体的制备 | 第41-42页 |
| ·Columbia 野生型拟南芥的培养 | 第42-43页 |
| ·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 第43-44页 |
| ·转基因植株筛选 | 第44-45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 第45-49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54页 |
| ·拟南芥抗性苗的获得 | 第49-51页 |
| ·DNA 水平检测 PPA 基因和 KPPA 基因 | 第51-52页 |
| ·RNA 水平检测 PPA 基因和 KPPA 基因的表达量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小麦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5-66页 |
| ·材料 | 第55-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6页 |
| ·农杆菌转化的过程以及体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 ·GUS 报告基因表达检测 | 第57-58页 |
| ·小麦幼苗 DNA 分子水平鉴定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9-65页 |
| ·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9-60页 |
| ·农杆菌转化不同时期 GUS 基因表达的追踪 | 第60-61页 |
| ·潮霉素抗性筛选以及分化 | 第61-62页 |
| ·继代天数对小麦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农杆菌菌株对小麦分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从 DNA 分子水平的检测 PPA 基因 | 第64-65页 |
| ·本章结论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附录 缩写表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