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3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二) 选题价值 | 第16-19页 |
1. 理论价值 | 第17-18页 |
2. 现实价值 | 第18-1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3. 述评 | 第25-26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27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27-28页 |
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页 |
(五)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 研究的思路 | 第28-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一、 当前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 第31-38页 |
(一) 当前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 第31-34页 |
(二) 当前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 第34-37页 |
1. 女性人才的浪费 | 第34-35页 |
2. 强化性别歧视,造成两性的不和谐 | 第35页 |
3. 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35-36页 |
4. 影响社会和谐 | 第36-37页 |
(三) 解决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意义 | 第37-38页 |
二、 当前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成因剖析 | 第38-57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38-50页 |
1.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影响 | 第38-41页 |
2. 我国传统女性观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 第42-45页 |
4. 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 | 第45-47页 |
5. 对高校“身份”的膜拜 | 第47-48页 |
6. 我国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8-50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50-53页 |
1. 学科设置不合理 | 第50-51页 |
2. 培养质量下降 | 第51-52页 |
3. 就业指导不到位 | 第52-53页 |
(三) 自身因素 | 第53-57页 |
1. 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自我定位模糊 | 第53-54页 |
2. 不切实际的择业观 | 第54页 |
3. 自身就业资本有待提升 | 第54-57页 |
三、 破解我国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途径探究 | 第57-74页 |
(一) 社会方面 | 第57-65页 |
1. 采取相应的缩招政策,重走精英路线 | 第57-58页 |
2. 打破传统女性观,给予女研究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 第58页 |
3. 消除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促进公平就业 | 第58-60页 |
4. 加快经济发展,为女研究生提供更多岗位 | 第60-62页 |
5. 淡化高校名牌意识,不戴有色眼镜择人 | 第62-63页 |
6. 完善与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女研究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 第63-65页 |
(二) 学校方面 | 第65-68页 |
1.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置学科 | 第65-66页 |
2. 重视人才质量 | 第66-67页 |
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 第67-68页 |
(三) 自身方面 | 第68-74页 |
1. 强化就业规划,准确自我定位 | 第68-69页 |
2. 确立合理的择业观 | 第69-71页 |
3. 加强就业资本积累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