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营建“竖起来的胡同”新文化--住宅公共性模式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第11-17页
     ·研究的背景第11-13页
       ·经济与人口增长对住宅需求的刺激第12-13页
       ·社会问题对住宅模式改良的警示第13页
     ·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理论意义第14页
       ·现实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方法第15-17页
   ·课题行文思路第17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胡同与“竖起来的胡同”第17-18页
     ·文化与文化特征第18页
     ·公共住宅与住宅公共性模式第18-19页
第2章 胡同形态与文化特征第19-24页
   ·胡同形态第19页
   ·胡同文化特征第19-23页
     ·胡同文化的理解第19-21页
     ·文化特征的精炼第21-23页
       ·封闭性——建筑封闭带来的文化封闭第21页
       ·亲融性——文化亲融赋予的建筑亲和第21-22页
       ·便捷性——交通便捷形成的交流顺畅第22页
       ·包容性——心态包容造就的建筑多样第22页
       ·和处性——情感和处体现的建筑和谐第22-23页
   ·新视点的选择——邻里交往的源点第23-24页
第3章 “竖起来的胡同”的衍化进程第24-39页
   ·剖析形态衍变的相似第24页
   ·挖掘文化特征的发展空间第24-36页
     ·与当代住宅建筑的共性比较第24-35页
       ·当代住宅建筑的封闭性第24-27页
       ·当代住宅建筑的亲融性第27-29页
       ·当代住宅建筑的便捷性第29-32页
       ·当代住宅建筑的包容性第32-34页
       ·当代住宅建筑的和处性第34-35页
     ·文化特征对住宅改良的引申意义第35-36页
       ·从封闭性谈及当代住宅建筑的开放程度第35页
       ·从亲融性谈及当代住宅建筑的公共环境第35页
       ·从便捷性谈及当代住宅建筑的交通空间第35页
       ·从包容性谈及当代住宅建筑的方案设计第35-36页
       ·从和处性谈及当代住宅建筑的社区建设第36页
   ·“竖起来的胡同”新文化特征的总结第36-38页
     ·封闭中的开放第36页
     ·扩大的亲融性第36-37页
     ·便捷性的引申第37页
     ·包容与被包容第37页
     ·和处中的和爱第37-38页
   ·新思路的开拓——交往弱化的问题第38-39页
第4章 住宅公共性模式的构成分析第39-65页
   ·新文化特征对住宅公共性模式的启示第39页
     ·特征拆分为“表”与“里”的指示第39页
     ·特征重组的扬弃过程——新文化雏形第39页
   ·“表”——空间分析第39-51页
     ·延续亲融性第39-46页
       ·公共空间的全面供给——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第39-42页
       ·公共空间的部分供给——住宅公共大空间设计第42-43页
       ·公共空间的直接供给——住户邻里小空间设计第43-46页
       ·公共空间的间接供给——住户室内开放空间设计第46页
     ·增强便捷性第46-50页
       ·小区交通系统的新构思第46-49页
       ·趣味垂直交通的新设计第49页
       ·廊道交通空间的新利用第49-50页
     ·设计包容互动性第50-51页
       ·多样的空间组织——交错居住第50页
       ·阳台功能空间的改良——共享花厅与多朝向露台第50-51页
     ·小结——“竖起来的胡同”形态的细考第51页
   ·“里”——内涵分析第51-64页
     ·缓解封闭性第51-61页
       ·传统社区的延伸第52-56页
       ·虚拟社区的补充第56-61页
     ·和处与和爱第61-63页
       ·富于时代特色的社区队伍第61-62页
       ·具有针对层次的社区课堂第62-63页
       ·有偿服务项目拓展第63页
     ·小结——“竖起来的胡同”内涵的细考第63-64页
   ·新举措的发掘——扩大交往的措施第64-65页
第5章 住宅公共性模式的研究第65-82页
   ·住宅公共性模式的表述第65-67页
     ·概念的试定义第65-66页
     ·内容的主线第66-67页
       ·一个主题——和爱性的实现方式第66页
       ·两个环节——包容互动性的实现方式第66页
       ·两个方面——开放性的实现方式第66页
       ·三个角度——便捷性的实现方式第66-67页
       ·四个层次——亲融性的实现方式第67页
   ·国内外理论、政策与实例的支持和启示第67-72页
     ·社区规划理念的浓缩——交往单元模式和住宅小团模式第67-68页
     ·管理模式的套用——校园网络系统第68页
     ·实践的思路引导——住吉的长屋第68-69页
     ·公共与私密的组合——四合院第69-71页
     ·空间精髓的引鉴——LOFT第71-72页
   ·住宅公共性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第72-78页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72-73页
     ·符合产业阶段的发展与政策引导第73-74页
     ·符合居民观念的追求方向第74-76页
     ·符合社会效益的需求第76-77页
     ·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第77-78页
   ·住宅公共性模式的实践意义第78-81页
     ·住宅产业的改革方向第78页
     ·社会治安建设的敦促力第78-79页
     ·社会情感缺失的修补手段第79-80页
     ·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渠道第80页
     ·生活品质的提升空间第80-81页
   ·新理念的提炼——促导交往的模式第81-82页
第6章 住宅公共性模式单体方案设计第82-100页
   ·方案设计说明第82页
   ·方案与理念的契合特征第82-89页
     ·交错居住第82-85页
     ·共享花厅与多向露台第85页
     ·趣味垂直交通与坡道设计第85-87页
     ·公共空间第87-88页
     ·其余特征概况第88-89页
   ·建筑单体成果图第89-99页
     ·入户层平面图第89-95页
     ·立面图第95-96页
     ·剖面图第96页
     ·透视效果图第96-99页
   ·新设计的论证——实践的价值和效应第99-100页
结语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居家养老模式下旧住宅适老性改建研究
下一篇: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控制研究--以青岛市胶州湾东岸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