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0页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 研究成果论文多、专著少第13-14页
  2. 研究时间短、相对集中第14页
  3. 研究学科交叉、方法相对单一第14-15页
  4.研究内容广泛、系统性不强第15-17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页
 (四) 研究创新之处第18-20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概述第20-30页
 (一) 概念阐释第20-22页
  1. 环境的概念界定第20页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界定第20-21页
  3.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的概念界定第21-22页
 (二)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22-26页
  1.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第22-24页
  2. 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24-26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的特征第26-28页
  1. 广泛性第26-27页
  2. 开放性第27页
  3. 复杂性第27-28页
 (四) 大众传媒环境作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28-30页
二、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的现状分析第30-47页
 (一) 当代青少年的群体特征第30-33页
  1. 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第30-31页
  2. 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思想特点第31-33页
 (二) 当前大众传媒的特质第33-36页
  1. 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信息的多源性第33页
  2. 信息传播即时化,交互性增强第33-34页
  3. 媚俗化倾向严重,商业气息浓厚第34-35页
  4. 受众小群体化,大众传媒定位目标细分化第35页
  5. 大众传媒集团化、产业化改革迅速推进第35-36页
 (三) 当代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第36-40页
  1. 媒介接触第36-37页
  2. 接触动机第37页
  3. 媒介认知第37-40页
 (四) 大众传媒环境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40-47页
  1. 大众传媒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第40-42页
  2. 大众传媒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42-47页
三、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的对策第47-68页
 (一) 坚持有章可循,加强制度建设第47-52页
  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47-48页
  2. 给予政策、资金倾斜,防止大众传媒贪婪逐利第48-50页
  3. 设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第50页
  4. 设立媒介监管机制,消除信息污染第50-51页
  5. 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第51-52页
 (二) 坚持思想先导,构建新的观念体系第52-54页
  1. 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青少年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的价值认同第52页
  2. 凸显教化功能,重视大众传媒的主旋律教育第52-53页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第53-54页
 (三) 坚持内修为先,增强大众传媒内功第54-58页
  1. 完善大众传媒的内部管理制度第54-55页
  2. 增强大众传媒的自律功能第55-56页
  3. 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第56-57页
  4. 提升大众传媒的公信力第57-58页
 (四)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第58-61页
  1. 设立青少年大众传媒载体研究机构第58页
  2. 坚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58-59页
  3. 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开发,深化校园媒体建设第59-61页
 (五)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第61-65页
  1.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第62页
  2. 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第62-64页
  3. 加强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第64-65页
 (六) 坚持联动,形成推进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的合力第65-68页
  1. 发挥环境间的制约与促进作用,促进传媒环境可持续发展第65页
  2. 借鉴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理论研究第65-66页
  3. 创新实践,探索科学的优化模式第66-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地震灾害中应急物流中心的选址模型及仿真分析
下一篇:软法视野下的公权力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