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再生体系的优化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萱草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地理分布 | 第11-12页 |
·分类研究 | 第12页 |
·育种研究 | 第12-15页 |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原理 | 第16页 |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优点 | 第16-17页 |
·转化植物范围的拓展 | 第17-18页 |
·影响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18-20页 |
·转化体的选择培养 | 第20页 |
·GFP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GFP基因的研究由来 | 第20页 |
·GFP基本特性 | 第20-21页 |
·GFP在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GFP的荧光检测 | 第22页 |
·GFP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主要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6-27页 |
·实验器材设备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萱草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7-29页 |
·农杆菌介导的萱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9-33页 |
·转基因萱草植株的检测 | 第33-34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萱草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5-39页 |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不同激素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 第38页 |
·移栽成活率 | 第38-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萱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9-46页 |
·农杆菌转化子的检测 | 第39页 |
·Kan敏感性分析 | 第39-40页 |
·Cef的抑菌浓度及其对萱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农杆菌转化萱草愈伤组织条件的优化 | 第41-43页 |
·转基因萱草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转基因萱草的鉴定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1页 |
·萱草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46-47页 |
·组培外植体的选择 | 第46页 |
·愈伤组织的增殖与芽的诱导 | 第46页 |
·愈伤组组分化最佳培养基的筛选方法 | 第46页 |
·优化萱草组培再生体系的意义 | 第46-47页 |
·农杆菌介导的萱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转化受体的选择 | 第47-48页 |
·运用正交试验优化转化体系 | 第48页 |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9页 |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9页 |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筛选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0页 |
·转化苗抗性生根的鉴定 | 第50页 |
·GFP荧光检测的优越性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优化了萱草组培再生体系 | 第51页 |
·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萱草遗传转化体系 | 第51-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页 |
·基于本实验可以开展的下一步工作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