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现代城市滨水区功能定位及开发建设研究--以上海市宝山滨水区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第11-12页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12-15页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第17-25页
   ·总体态势:从推动产业发展到提升生活品质第17-19页
   ·国内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实践与经验第19-22页
     ·国外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与运作方式第19-20页
     ·我国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与运作方式第20-22页
   ·国内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评价及启示第22-25页
     ·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开发到多元功能并举第22-23页
     ·生态营造——从生态改善到生态与景观的协调第23页
     ·文化开发——从忽视文化到文化占据重要位置第23-24页
     ·运作模式——从政府主导到多种运作模式并存第24-25页
第三章 宝山滨水区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第25-34页
   ·宝山滨水区的范围及其现状特征第25-28页
   ·现状问题一:城区形态层面——空间分割与景观破碎并存第28-30页
   ·现状问题二:区域通达层面——交通体系与硬件设施滞后第30-31页
   ·现状问题三:开发建设层面——整体规划和特色开发欠缺第31-32页
   ·现状问题四:文化内涵层面——滨水地区软实力提升乏力第32-34页
第四章 宝山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功能定位第34-48页
   ·宝山区滨水区开发的重要前景第34-36页
     ·全球层面:休闲时代的来临催化滨水区崛起休闲功能第34页
     ·上海层面:世博会重要契机亟待滨水区崛起服务功能第34-35页
     ·宝山层面:滨水与城区互动需要滨水区崛起多元功能第35-36页
   ·宝山区滨水区功能定位的演进历程第36-38页
     ·宝山滨水区功能的阶段演进第36-37页
     ·宝山滨水区发展的规划解读第37-38页
   ·宝山区滨水区开发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分区第38-48页
     ·宝山区滨水区开发的功能定位第38-39页
     ·宝山区滨水区开发的功能分区第39-48页
第五章 宝山滨水区开发模式、策略及其机制第48-60页
   ·宝山滨水区开发模式:复合型开发与保护性利用第48-49页
     ·复合型开发模式第48页
     ·保护性利用方式第48-49页
   ·宝山滨水区开发建设的五大策略第49-56页
     ·形成“功能并存”的土地利用第49-50页
     ·构建“层次多样”的交通体系第50-53页
     ·打造“柔性界面”的空间形态第53页
     ·规划“古今交融”的文化长廊第53-54页
     ·设计“凸显品牌”的标识系统第54-56页
   ·宝山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第56-60页
     ·开发观念保障第56页
     ·法律政策保障第56-57页
     ·政府管理保障第57-58页
     ·公众参与保障第58页
     ·风险安全保障第58-60页
第六章 宝山滨水区开发的战略设想及若干要点第60-63页
   ·核心带动:寻求滨水区开发的战略支点第60-61页
   ·分区开发:构建滨水区开发的战略重点区第61页
   ·对外联动:拓展滨水区开发的战略合作圈层第61页
   ·世博后策略:推动滨水区城区整体内涵提升第6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6页
   ·基本结论第63页
     ·宝山滨水区开发的功能定位第63页
     ·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模式第63页
   ·策略建议第63-66页
     ·统一思想,加强滨水开发的理论研究第63-64页
     ·统一规划,设计合理的滨水规划方案第64-65页
     ·统一策划,确定深思熟虑的开发谋划第65页
     ·统一管理,打造强有力的地区吸引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表第70-74页
 附表1:国内典型的“外滩”(滨水区)开发一览表第70-71页
 附表2:国内外滨水区功能定位一览表第71页
 附表3:宝山及滨水区功能定位演进第71-72页
 附表4:各区域分期实施目标第72-74页
附图第74-88页
 附图1: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一第74-75页
 附图2: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二第75-76页
 附图3:邮轮服务主题第76-77页
 附图4:文化休闲(炮台湾公园)第77-78页
 附图5:吴淞风情街展示第78-79页
 附图6:军事博览第79-80页
 附图7:滨海旅游集散中心第80-81页
 附图8:文化宜居第81-82页
 附图9:时尚创意第82-83页
 附图10:吴淞工业生产第83-84页
 附图11:亲水宜居第84-85页
 附图12:智力产业第85-86页
 附图13:运动休闲第86-87页
 附图14:郊野生态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广场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下一篇:别墅区景观规划和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