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难溶药物新型纳米胶束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评价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部分 综述第15-33页
第二部分 纳米胶束载体的构建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第33-51页
 一、实验材料第33页
  1 试剂与药品第33页
  2 仪器第33页
 二、实验方法第33-36页
  1 纳米胶束制备工艺的初步确定第33-34页
  2 纳米胶束载体处方影响因素第34页
   ·有机溶剂种类的筛选第34页
   ·聚合物种类的筛选第34页
   ·药脂比的筛选第34页
  3 含药纳米胶束的处方优化第34页
   ·三相图确定磷脂-胆酸钠最佳比例第34页
   ·三相图确定含药纳米胶束的最优处方第34页
  4 含药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研究第34-36页
   ·形态学研究第35页
   ·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测定第35页
   ·可稀释性的研究第35页
   ·体外稳定性实验第35页
   ·含药量测定第35页
   ·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第35-36页
 三、实验结果第36-48页
  1 纳米胶束载体处方影响因素第36-38页
   ·有机溶剂的影响第36-37页
   ·聚合物种类的选择第37页
   ·药脂比的影响第37-38页
  2 含药纳米胶束处方优化第38-40页
   ·磷脂-胆酸钠的最佳比例第38-39页
   ·含药纳米胶束的最优处方第39-40页
  3 含药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研究第40-48页
   ·形态观察第40-41页
   ·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测定第41页
   ·可稀释性研究第41-42页
   ·体外稳定性实验第42-43页
   ·含药量测定第43页
   ·外释放曲线及方程拟合第43-48页
 四、讨论第48-49页
  1 三元胶束体系的构建第48页
  2 聚合物种类的选择第48-49页
  3 体外释放性质研究第49页
 五、小结第49-51页
第三部分 纳米胶束载体的增溶效果评价第51-61页
 一、实验材料第51页
  1 试剂与药品第51页
  2 仪器第51页
 二、溶解度法研究纳米胶束载体的增溶效果第51-53页
  1 SLB水中溶解度的测定第51-52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1-52页
   ·SLB水中溶解度的测定第52页
  2 SLB在纳米胶束中溶解度的测定第52-53页
   ·SLB在二元胶束中的溶解度第52页
   ·SLB在不同型号聚维酮三元胶束中的溶解度第52页
   ·SLB在不同型号普朗尼克三元胶束中的溶解度第52-53页
  3 溶解度法评价纳米胶束载体的增溶效果第53页
 三、三相图法研究纳米胶束载体的增溶效果第53-57页
  1 聚维酮系列三元胶束三相图的绘制第53-55页
  2 普朗尼克系列三元胶束三相图的绘制第55-57页
  3 三相图法评价两种聚合物系列三元胶束载体的增溶效果第57页
 四、讨论第57-59页
  1 增溶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第57-58页
  2 PVP聚合物载体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58页
  3 Pluronic聚合物载体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五、小结第59-61页
第四部分 含药纳米胶束载体的体内效果评价第61-87页
 一、实验材料第61页
  1 试剂与药品第61页
  2 仪器第61页
  3 动物第61页
 二、HPLC法测定血浆中SLB含量第61-63页
  1 色谱条件第61-62页
  2 样品预处理第62页
  3 色谱图第62-63页
 三、含药纳米胶束的鼠体内分布研究第63-71页
  1 实验方法第63页
  2 实验结果第63-71页
   ·体内样品标准曲线第63-64页
   ·经时体内药物含量数据第64-71页
   ·含药纳米胶束鼠体内分布特性第71页
 四、含药纳米胶束生物利用度研究第71-85页
  1 实验方法第71页
  2 实验结果第71-85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1-72页
   ·血药浓度数据及药时曲线第72-75页
   ·药动学参数计算第75-80页
     ·隔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第75-77页
     ·非隔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第77-80页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第80-81页
   ·生物等效性检验第81-83页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第83-85页
 五、讨论第85-86页
  1、评价指标的选择第85页
  2、药动学参数计算方法及结果第85-86页
  3、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的建立第86页
 六、小结第86-87页
全文总结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硕士攻读阶段发表的相关论文及专利申请目录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相关生物学活性研究
下一篇:微热光电系统中多孔介质燃烧室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