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牡丹切花简介 | 第10-11页 |
| ·植物切花衰老机制的研究 | 第11-18页 |
| ·采后环境因素对切花寿命以及贮藏时间的影响 | 第12页 |
| ·水分代谢对切花衰老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植物内源激素对衰老的调节 | 第13-15页 |
| ·植物切花衰老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 | 第15-17页 |
| ·香气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牡丹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官抗冷性的变化 | 第19-25页 |
| ·前言 | 第19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试验设备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牡丹花器官过冷却点与冰点的确定 | 第20-21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牡丹花器官过冷却点的比较 | 第21-22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牡丹花器官冰点的比较 | 第22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牡丹花器官抗冷能力的比较 | 第22-23页 |
| ·不同牡丹品种花器官抗冷性的比较 | 第23-2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4-25页 |
| 第3章 不同贮藏时期牡丹切花瓶插过程中水分代谢的变化 | 第25-31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低温贮藏过程中牡丹切花的耐贮藏性 | 第26-27页 |
| ·不同贮藏期切花瓶插过程中花径变化 | 第27页 |
| ·不同贮藏期切花瓶插过程中花枝质量变化 | 第27-28页 |
| ·不同贮藏期切花瓶插过程中吸水量变化 | 第28-29页 |
| ·不同贮藏期切花瓶插过程中失水量变化 | 第29页 |
| ·不同贮藏期切花瓶插过程中水分平衡值变化 | 第29-3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4章 牡丹切花器官乙烯释放和 ACC 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31-38页 |
| ·前言 | 第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不同发育阶段的花枝质量变化及各器官的质量比例 | 第32-33页 |
| ·不同发育时期牡丹花枝乙烯、CO2释放速率以及 ACC 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 ·不同发育时期切花花瓣乙烯释放速率和 ACC 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贮藏过程中切花花瓣乙烯释放速率和 ACC 含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 第5章 ‘香玉’牡丹花发育期间花瓣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第38-46页 |
| ·前言 | 第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牡丹花瓣中粗蛋白酶的部分酶学性质 | 第39-43页 |
| ·牡丹花瓣中蛋白质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 ·牡丹花瓣中蛋白酶的部分酶学性质 | 第45页 |
| ·牡丹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蛋白酶的作用 | 第45-46页 |
| 第6章 ‘香玉’牡丹花发育期间花瓣核酸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56页 |
| ·前言 | 第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 ·牡丹花瓣中粗核酸酶的部分酶学性质 | 第47-52页 |
| ·牡丹花瓣中核酸酶活性和核酸含量的变化 | 第52-5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牡丹花瓣中核酸酶的部分酶学性质 | 第54-55页 |
| ·牡丹开花和衰老过程中核酸酶的变化 | 第55-56页 |
| 第7章 ‘香玉’牡丹花精油成分分析 | 第56-70页 |
| ·前言 | 第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 ·精油成分的提取 | 第56-57页 |
| ·精油成分的分析 | 第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页 |
| ·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78-79页 |
| 附录 A 附录牡丹香气成分总离子图 | 第79-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