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铁活性炭的制备及对P(V)的吸附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富营养化 | 第12-13页 |
| ·国内外除磷研究 | 第13-20页 |
| ·生物法 | 第13-15页 |
| ·物化法 | 第15-20页 |
| ·载铁活性炭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重金属的去除 | 第20-21页 |
| ·有机物的去除 | 第21-22页 |
| ·无机物的去除 | 第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载铁活性炭的制备 | 第24-35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 ·载铁活性炭的制备 | 第25-28页 |
| ·吸附试验 | 第28-29页 |
| ·磷的测定 | 第29-30页 |
| ·Fe浸出浓度分析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 ·各改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 第30-32页 |
| ·直接蒸发法中负载条件对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32-34页 |
| ·Fe浸出浓度分析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载铁活性炭的表征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活性炭的表征 | 第35-3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观形貌观察 | 第35页 |
| ·比表面积及孔容分析 | 第35-36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6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 ·活性炭表面形态 | 第36-37页 |
| ·活性炭比表而积及孔结构 | 第37-38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8-39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载铁活性炭吸附P(V)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 第43-51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3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4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pH值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初始浓度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共存离子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载铁活性炭的再生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 ·pH值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初始浓度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共存离子对载铁活性炭吸附除P(V)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 ·载铁活性炭的再生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载铁活性炭吸附P(V)热动力学与机理研究 | 第51-65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1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51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1-52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2-59页 |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9-62页 |
| ·吸附机理研究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成绩 | 第67-69页 |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
| 二、申请的专利 | 第67页 |
| 三、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 四、曾获奖项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